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攀凌绝顶 深掘出新意

作者:王加明




  【整体概说】
  
  什么是立意呢?简单地说,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立意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就在于“意”。中考作文竞争的焦点很大程度上就落在立意能力的高低上。谁的文章立意高、立意深、立意新、立意巧,谁的作文就能胜人一筹。因此,中考作文的立意关系到整篇作文的成败。
  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1.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是指文章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决不能表现一些消极厌世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如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神的力量》的文章,文中叙述了自己开始并不相信“神”,有一回自己生了病,奶奶去拜“神”,结果自己的病没治就好了。这件事以后,他对“神”的力量半信半疑。这时,父母闹离婚,自己的心里很害怕,生怕父母真的离婚,于是就去拜“神”,求“神”保佑,别让父母离婚,结果父母真的没有离婚。通过这件事,确实证实了“神”的力量是伟大的。
  2.理解要准确。所谓准确,是指立意既要切合命题的意图又要切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如果是材料作文,立意千万不能脱离或偏离材料。如湖南长沙中考作文题《敬礼,老师》,这个题目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向老师敬礼”,为什么要向老师敬礼?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化了“我”,是老师的辛勤工作感动了“我”,还是老师独特教书育人的方法启迪了“我”?这才是我们要挖掘出的文题后面的主题。但有的同学只写每天见到了老师都举手敬礼,详细记叙敬礼时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这是对文题理解的不准确所致。
  3.情感要鲜明。情感的鲜明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肯定、赞成某种思想、观点、行为、潮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还是否定、批判某种思想、观点、行为、风气的错误性、消极性、反动性,让阅卷老师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为此,考生在自己文章的关键处水到渠成地来一两句点睛之笔,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语言要饱含感情。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词,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如湖南中考作文题《放学后》,一考生写放学回家时看见同村的李大爷在山上放猪,觉得很奇怪,原来是李大爷在用科学养猪法养猪。文章结尾有一段议论:“在科学致富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村的李大爷正昂首阔步向前走去。他要走出这贫穷落后的山村,向全世界展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中国农民的新形象……”这段议论,显然是空穴来风,不是由文中的记叙自然生发出来的,读后令人别扭。
  4.思考要深刻。思考的深刻就是要求作者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一般人没有发现的一点,并能给人启示。两篇同题作文,题目都是《难忘的第一次》,写的都是暑假外出打工的题材,叙写同样曲折生动,一篇文章是这样作结的:“当我手里攥着刚领到的几张百元大钞时,我心头一阵狂喜,我还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这下可够我花一阵子的了。”另一篇文章结尾则是这样写的:“我手里攥着刚领到的工钱,尽管只有几张,可我却感到沉甸甸的,这是我一个假期的血汗换来的啊!现在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爸爸妈妈挣钱供我们读书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为自己昔日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感到深深的惭愧;但同时我的心底也涌出了一份自豪和欣喜——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和意志,我长大了!”很显然第一篇文章没有深刻揭示材料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所表现的情趣也比较庸俗,因而立意不高。第二篇文章则在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地点明题意,而且体验深刻,情趣健康,富有积极意义,可谓是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激活了全篇,立意的深邃使文章升了格。
  5.思维要创新。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的创见,给人以启迪。当你面对文题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我立意独特吗?我的立意别人有吗?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再想一想呢?其实,有的时候问题就这么简单,只是这么一想,一反思,你就可能从平庸走向新颖。 南京中考作文题《今日家事》,不少考生就写发生在家的普普通通的事,如搬家、买彩电、装修房子、包饺子、搞卫生等,尽管记叙详尽具体生动,但仍得不了高分。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考生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注入时代的气息,给阅卷老师有“昨夜黄花”之感。比如说搬家,什么时代都会发生搬家的事,但一定每个时代的搬家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位考生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文章用对比手法,过去爷爷搬家只有一口皮箱子,还是旧的,现在家里搬家要请搬家公司。作者从这种变化中捕捉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立意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应试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时代性。要克服立意不新颖的毛病,就要求有一种求异思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6.观点要集中。同一篇文章着重抒发一种感情,或者主要阐述一种思想,其他感情或思想为之服务,这就是立意要集中的正面含义,只有这样,立意才能突出,才能鲜明,才能令阅卷老师印象深刻;反过来说,立意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然,阅卷老师很容易产生泛泛而谈、杂乱无章的感觉。浙江中考作文题《我有一个好习惯》,一位考生一会儿写自己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一会儿写自己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在学校深受师生好评;一会儿又写自己爱好阅读,又说这也是一个好习惯。这哪里是“一个”好习惯,分明是好几个,因而主题是比较模糊的。
  
  【技法导航】
  
  中考考场作文立意的方法不妨概括为:
  一、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中考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是很宽泛的,要想使文章的立意新颖,只是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是不够的,必须选择好的角度,即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2006年江苏常州卷作文题是“告别 ”。有考生拟的题目是《告别过去》。本文若只谈“告别过去”的重要意义,或者只谈告别过去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得高分的。满分作文《告别过去》构思别致,立意不同凡响:先写自己告别“如胶似漆”网吧,再写告别学习成绩上的红灯,最后写告别对“我”关爱有加的班主任。文章从三个典型的小事来立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时刻关心学生成长的好班主任形象,文章因而脱颖而出了。本文没有空喊口号,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化虚为实”。从大处着眼,化大为小,小中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能避免就事论事、原地打转。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可以让立意变得生动感人,新鲜可爱。
  二、深入挖掘,平中见奇
  事实上,许多深刻的道理往往蕴藏在平常的生活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同学们要善于从叙写的小事中深入挖掘,去探寻人或人性的最本质的东西或最闪光的精神世界,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感动。2006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作者通过自己的一次切身体会,向我们诉说着后进生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他们渴望理解和尊重,本身就是弱者却仍然关心与他们有同样遭遇的同学。读之,心为之动容。在文章的结尾,考生深入挖掘出:“有永远的‘最后一排’,却永远没有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此语在掷地有声之余,能带给读者深层的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