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躬耕教坛,人淡如菊

作者:罗明钢




  汉语单句有五种基本句型,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应该不会陌生,五种句型观点的提出,使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真正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语法学习也因此变得有章可循。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位学过汉语语法的中学生都深受其影响。他就是普通高校文科通用教材《现代汉语》的主编之一——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廖序东先生。金秋十月,在《现代汉语》教材修订会议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廖先生。
  
  战乱求学,结缘教育
  1937年,廖先生考取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因战乱之故,当时北京的部分大学被迫迁往西安成立临时大学。开学之际,廖先生的家乡武汉已遭日军轰炸,求学心切的廖先生以去上海读书为由瞒着家人,独自一人去西安临时大学就读。北平师大每学期都要开设师范性质的课程。在这里,对《教育概论》《心理学》等师范性质的课程的系统学习,是廖先生走入教育领域的第一步,也由此始,廖先生与教育结缘一生。
  然而,好景不长,动荡的社会没有偏爱像廖先生这样的求学若渴的青年,在西安入学不到半年,学校再次被迫迁移。廖先生跟随迁校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先乘火车到宝鸡,然后从秦岭徒步南行。同学们高唱战歌一路前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廖先生神采飞扬,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执著求学的青春年代。迁校大军到达汉中,找到一处孔子庙做校址,成立西北联合大学。当时西北联大群贤云集,廖先生师从联大文学院院长、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专攻现代汉语。谈起这段曲折的求学经历,廖先生还补充说当时因为家乡被日军占领,生活没有来源,全靠国家补助,读书因而不愁。这应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虽遭遇战乱,学无定所,却又得一贤长教诲及稳定的生活保障,幸矣!
  
  辗转南北,献身教育
  1941年,大学毕业的廖先生被分配到汉中师范学校做国文教师。开始了他一生中真正的教育实践。刚刚踏上教坛的廖先生与常人一样略有一点儿怯意。当时学校每周一都有抗战纪念演讲(大约类似于我们现在学校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轮到廖先生作演讲,他说第一次面对全校师生讲话,感觉有些紧张,腿发抖。说起这件往事的时候,廖先生面带笑容,这或许是笑自己年少不更事吧,但这件事却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笔者当年初为人师也有此感。
  说起教材,廖先生提到了于我们这个年龄颇为鲜见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时的中学课本并不是由出版社编写,而是由各大书店出面召集名家编写。学校对其所使用的教材有选择权。当时著名的书店有中华书店、世界书店、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等。比如,吕叔湘先生就曾编著了一套开明书店发行的国文教材。教材中文言文、白话文各占一定比例,其中,初中的白话文多一些。但文言文的难度要比现在大得多。诸如像《长恨歌》《<说文解字>序》等,尤其是高三有些课文,教师备课都感觉比较吃力。
  在汉中教课期间,廖先生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国文教师,在教课之余,校长经常请其为人写寿联、挽联等。廖先生说这些应酬文字,他当时马上就能写出来,可是后来就没有这种能力了。我由此想到人是有各种潜能的,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够发挥出这种潜能,长时间不用,这种潜能也就退化了。其实,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廖先生有着较好的国文积淀,只是他后来潜心钻研语法研究而无暇顾及这种潜能了。
  在汉中师范学校短暂的稳定之后,廖先生开始了他辗转漂泊的教学生涯。先到四川江北县国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抗战胜利后又回汉口,由黎锦熙先生介绍到湖北第二女子师范教授历史,后又到湖北第一女子师范做教导主任。1947年,到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国语专修课,推行国语。1949年,全国解放。学校并到无锡。过了两年又回到苏州,成立江苏师范学院(原东吴大学)任中文科主任,教授现代文学、教学法。虽然生活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教学还是科研抑或是管理工作,廖先生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投身教育事业。
  
  扎根苏北,躬耕教坛
  1958年江苏师范专科学校搬到徐州。当时学校条件很苦,山芋饼、高粱饼是廖先生的主食。那年廖先生与学生一起捡矿石大炼钢铁,半年后才开始上课。江苏师范专科学校改为徐州师范学院,廖先生先后任学院中文系系主任二十余年。
  廖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徐州师范学院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几乎没有汉语专业博士点的情形下,省里请廖老担纲招收汉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廖老推辞说,他的水平有限,硕士研究生尚未带好,岂能担任博导?在追逐名利成为潮流的时候,廖老却以自己的谦虚和谨慎“倒行逆施”,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学敬佩。
  正是廖序东先生这种为人和为文的高风亮节,使他所开创的国务院首批授权点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成为一个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品牌。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植根古代,把握当代,借鉴国外”的培养研究生方针,的确使他的研究生们受益匪浅。他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能够摒弃时弊带给学生的逐利与浮躁;他那慈爱的目光和淡泊的神态,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并升华学生的人格;他那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探索,确实提升了弟子们的学术品位与专业素质……
  
  【相关链接】
  
  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贺词
  我因出访而不克携文赴会,至感遗憾,谨致此函向廖老表达真诚敬意,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序东前辈致力于教育和学术孜孜六十余年。作为苏北重要学府创始人之一,在此辛勤工作近五十春秋。廖老学高德宏,有口皆碑,著作等身,沾溉学林,九秩高龄犹开卷授课,笔耕不辍,实为后学楷模。金秋之际诸贤汇聚彭城,为先生寿,共贺先生杰出贡献,仰其风范,效其精神,实为盛事。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贺辞
  设席彭门论道,泛舟学海扬波。九十华年弹指响,肩息何曾弦辍歌。春风桃李多。
  济世书传禹域,高标星耿长河。德艺双馨滋教苑,望重儒林仰泰阿。期颐载酒过!
   ——裴鸣若《破阵子·贺廖老序东教授九十华诞》
  龄臻九十诞辰,欣羡慈颜采焕、学苑情豪,犹向人间开序曲;
  寿祝三千桃李,长钦济世书传、文林望重,何尝岁月付东流?
  ——寿祝廖老序东教授九十华诞
  
  【名家档案】
  
  廖序东(1915~2006),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汉语学科的创始人。1937年考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黎锦熙先生治学语言文字。1941年毕业时完成《离骚文法图解》,由黎锦熙先生题写书名及评语。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自1957年以来,长期担任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后任副院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第一、二届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又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