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返璞归真——中国烙画艺术欣赏

作者:许彦建




  【烙画历史】
   烙画又名烫画,古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它是用温度在摄氏200度左右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并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达官显贵宅屋的装饰品和互赠的礼品。当时流传至河南、河北、山东和东北、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和地区。期间几经衰落,直到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一名叫“赵星三”的清代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
  到20世纪20年代,烙画已形成为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许多烙画工艺品成为国家瑰宝和馈赠国际友人的重要礼品。烙画艺术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专业的烙画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尤为难得。近年来尤以四川周馥以超先生(云南世界博览会中国艺术馆艺术大厅烙板画“黄果树瀑布”作者)、山西武庆焱先生、河南郝启明先生、四川贺吉发先生等烙画大师技艺超凡,力搏众家之长,潜心研究国画及西画精品,以深厚的素烫功底,打破以往烙画点缀、夸张的浮浅烙法,追求绘画功效,以黑、白、黄单色种,即纯烙手段,烙出色彩无法比拟的神秘世界。力求国画的含蓄与西画的写实相结合,尤以纯烙画手段专攻云、雾、水、雪等难点,使其诸方面出神入化。作品神秘悠远、古朴庄重、高贵典雅、富丽堂皇,将烙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深受大众欢迎。同时也受到其他画种的画家们关注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现代烙艺技巧的不断演变、提高,其意义已不再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的馈赠需求,发展为挖掘、弘扬烙艺文化,满足人们对国粹烙艺艺术的欣赏。其实用价值追求作品与现代宾馆、会议室、书房、家庭等装饰、装修,有机配套。使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反璞归真的感觉。由于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古典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烙花王”传说】
  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画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画能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栩栩如生、跃然其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李烙花”。“李烙花”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以烙画为营生在城里开了个门面。此外,方园百十里若有集镇起会,他总要带些烙画物品去凑热闹。有一天,“李烙花”在紫山(距南阳城西北约30里)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忽然有一慌不择路的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他跑来,“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有坏人追杀,求他相助。这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年仅12岁的刘秀,“李烙花”急中生智,把刘秀扮作讨饭的哑巴,引到一块隐蔽的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躲过了追兵。临分手时,“李烙花”看他可怜,送给他一只精美的烙画葫芦作为盘缠,并嘱咐他一路多加小心。刘秀和“李烙花”分手后,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后来,起兵南阳,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号称光武帝。此时身为帝王的刘秀并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携带葫芦暗中查访,找到“李烙花”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而当年刘秀睡过的大石板,人们后来叫它“刘秀床”并延续至今。
  
  【葫芦烙画欣赏】
  “葫芦”在中国民间视为吉祥物广为流传,以葫芦为题材的民间故事数不胜举,曾有“宝葫芦”之美誉。法力无边的神仙、超凡脱俗的道人大都离不开葫芦。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绘制于葫芦上更是别具一格,更显其古朴大方、庄重素雅之特色。它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价值,更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上等佳品。葫芦烙画可谓是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拥有中国葫芦烙画将给您带来幸运、快乐、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