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小小方寸,胜似大千

作者:曲 伟




  内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透过精致典雅的各式壶体,它向人们展示出“小小方寸,胜似大千”的艺术魅力。艺术家们以玻璃、水晶料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手内绘精妙入微的画面,作画时,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可谓鬼斧神工,创造出了奇特瑰丽的艺术珍品。今天,让我们走进“方寸”大小的内画,体验内画无尽的大千世界。
  (编 者)
  
  【内画的产生】
  
  鼻烟壶内画是由明清时吸鼻烟发展而来的。吸鼻烟的习惯最先起源于烟草的发明者印第安人。烟经过特殊的加工后,具有解除疲劳、明目祛病、医治创伤等功能。吸鼻烟无须火种,只需用手指拈起烟,用鼻子轻轻吸入即可,因而深得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印第安人的喜爱。元代蒙藏地区已有吸闻鼻烟的习俗,到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带入意大利鼻烟始,鼻烟便作为礼品在中国流传。清康熙年间,鼻烟壶开始盛行。
  我国内画工艺在发展中形成京、冀、鲁三大流派。其中冀派对内画创作影响最大,在肖像和摹画古名画方面尤见功效。其具有立意深远、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淡雅丰富、气韵生动等艺术特色,在“婴戏图”“百子图”中得以充分体现。鼻烟壶内画艺术为中国独有,是集民族艺术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它因在水晶或磨砂呈乳白色鼻烟壶内壁上绘画而得名。掌心般大小的烟壶,只有笔杆一样粗细的壶口,艺术家们凭着精湛的书绘艺术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细小的特制勾笔伸入壶内,反向绘画和写字,人们从外观赏,深感精妙绝伦,不知方寸之内何以致此,疑是鬼斧神工。
  
  【内画艺术欣赏】
  
  京派内画
  京派内画是内画鼻烟壶领域极有势力的一派,其内画历史比较长。有的研究者依据京剧中有四大名旦,提出京派内画有三大画师,即登堂入室的马少宣、雅俗共赏的叶仲三、阳春白雪的周乐元。实际上,上述三人的创作风格不完全一致,例如周乐元好仿新罗山人笔意,马少宣好书随意,叶仲三好画花鸟人物。如果说叶仲三曾刻意仿过周、马之作,那么他们之间确有一种风格上的联系。不过,总的来说,京派内画大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的内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味”,内涵深远,意境无穷。京派内画大师的最相通点是笔力严谨,画风苍劲有力。(见图一)
  
  
  鲁派内画
  山东地区及其周围有玻璃和水晶产地,是制作内画鼻烟壶最常用的原材料,虽然山东博山的玻璃鼻烟壶曾经很有名望,但山东的内画鼻烟壶出现的却比较晚。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清代光绪年间,博山人王凤浩在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名家周乐元那里获得了画鼻烟壶工具,回博山开始了内画摸索。所以,王凤浩可谓是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始人。山东有着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豪放粗犷的山东风情、黄河之滨的乡土气息和淳美质朴的审美观念,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作。鲁派内画鼻烟壶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见图二)
  
  冀派内画
  在京、鲁、冀三个流派中,对内画鼻烟壶创作影响最大的,便是冀派内画鼻烟壶了。冀派内画鼻烟壶的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出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另外,在临摹中国古代名画方面,冀派内画匠师们也颇见功底。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见图三)
  
  虽然中国内画鼻烟壶的三个主要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容的。内画大师们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所以,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这一点,也正是内画鼻烟壶得以在中国古代鼻烟壶发展史上异军突起,并释放着辉煌光芒的重要因素。
  
  【内画传说】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产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清代乾隆末年,北京有一位破落文人,居住在一所破庙里,生活十分拮据。然而,他又吸鼻烟成瘾,实在忍耐不住,便找出过去使用过的玻璃鼻烟壶。用烟匙找掏粘在烟壶内壁上的鼻烟,以满足其欲望,久而久之,便在烟壶内壁上留下了道道纹理。这位破落文人的举动,使庙里的一位和尚受到启发,他便于诵经打坐之余,用一根弯勾竹签蘸上彩色染料,伸入透明的素玻璃鼻烟壶内,于内壁上绘画,从而发明了内画鼻烟壶。
  
  【相关链接】
  内画源于古代的背画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印章,而印章正是在印材上刻写反字,这样盖出来的便是“正”着的文字了。也有人认为,内画应该源于欧洲的背画。16世纪,欧洲兴起了玻璃绘画,这一绘画形式所创作出的作品,成为当时宫廷教堂和大教堂里最主要的装饰作品,背画是玻璃绘画中的一个品种,是由意大利和英国的画家发明的。背画的技法不同于在帆布、木板上的绘画,它必须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上,在反面进行相反地绘画才能使人们在正面看到正确的物象。据195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18世纪出口艺术品》(作者朱尔丹)一书中介绍,当时欧洲的背画技法已经影响到清代宫廷以及广州等地。这可能是由一些当时在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传播的。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制作的玻璃画,便是采取背画技法绘成的。我国的内画匠师们也许正是得益于背画技术,才创造了内画鼻烟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