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截竿入城》双解

作者:邴绍明




  截竿入城[1]
  
  鲁[2]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3]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4]
  俄[5]有老父[6]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难点注解】
  [1] 本篇选自《笑林》。
  [2] 鲁:鲁国,周代诸侯国名。
  [3] 初:起初,开始。
  [4] 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
  [5] 俄:一会儿。
  [6] 老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
  
  【短章新解】
  这个故事很常见也很容易懂,但是其丰富的寓意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思考、深刻的启示。首先,从整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讽喻的第一对象乃是“见事多矣”的老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先生给执竿入城的鲁人出的主意看似合理,实际上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一个愚蠢的人,还自称见识广,这是对自作聪明的人的极大讽刺。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具体事情不具体分析,凭经验办事容易把事情搞砸,经验主义要不得。
  其次,我们从执竿入城的鲁人角度来思考。执竿入城,竿是长竿,城门大小确是有限,横竖都进不得城门,于是这个鲁人就束手无策了。我们认为并不是鲁人真的“计无所出”,而是他没有好好动脑筋,多换几个角度试试,只有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长竿有长竿的用处,如果截开了可能就失去其使用价值,即使能够拿得进城,又于事何补呢?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别人给你出主意,你也应该仔细考虑考虑这个主意的可行性。总之,轻信盲从是可悲的。
  最后,综合以上两个角度,不论是执竿入城的鲁人还是“见事多矣”的老父都应该打破思维定势,开动脑筋,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老父”、这样的“鲁人”,我们只有克服“老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经验主义做法,丢掉“鲁人”轻信盲从的思想,多动脑筋,善于创新,才能不断解决工作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