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霍达:亦史亦文,刚柔相济

作者:格 紫




  【作家档案】
  
  霍达,女,回族。北京人,1945年11月26日生。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高级编剧,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无党派人士。
  自幼喜爱文学艺术。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之后从事专业文艺创作,迄今已发表、出版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300万字。作品沉雄深厚、凝练典雅,兼备阳刚阴柔之美,独具亦史亦文之风。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补天裂》《未穿的红嫁衣》,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海魂》,大型历史电影剧本《秦皇父子》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199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霍达文集》(六卷本)。
  霍达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品选读】
  
  雅丐
  霍 达
  
  和煦的阳光抚摸着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我从乌菲齐美术馆走出来,面前的希诺利亚广场上游人如织,成群的鸽子此起彼落。乌菲齐美术馆以“文艺复兴美术宝库”闻名于世,众多的藏品中包括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米开朗基罗仅存的绘画作品《圣家族》,以及拉斐尔的《金翅雀的圣母》,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等等。当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完成了雕刻《大卫》,就安放在乌菲齐门前的希诺利亚广场,1873年才由后人将原作移至学院美术馆,而原址以复制品代替,当然,复制品的水平也是相当高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朝圣”者无不站在这座雕像前拍照留念。佛罗伦萨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我穿过广场,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旁边是粗砺的麻石砌成的老墙,脚下是石板铺就的路面。
  路旁竖立着一座雕像。这当然毫不奇怪,在意大利旅行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美术博物馆里穿行,无论在哪个城市,你走到哪条街上,随时都可能从青铜或大理石雕塑作品的旁边擦肩而过,随便哪座雕塑都可能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出自某位艺术大师之手,说出姓名让你大吃一惊。我不经意地朝路边的雕像瞥了一眼。这是一座女像,真人一般大小,通体洁白,头戴两个灯座形饰物,白色的纱巾从头顶垂下,裹住双肩,一直垂到腰部,身穿白袍,下面又露出白裙,遮住双脚。也就是说,她几乎全身都被白纱遮盖,只露出冰清玉洁的面部,微闭双目,静静地立在路边。在西方古典雕塑人像中,裸体或半裸体的居多。像这么严严实实的着装方式实属罕见,何况这雕像的质地又是这么纯白,这么洁净,看不到风雨和岁月留下的痕迹。我本能地觉得,这座雕像不可能是古董。心里这么一想,脚步不禁停了下来,再仔细地看去雕像的底部竟然没有底座,就直接竖在马路边,而且脚边还放着一只装饰着花边的白色花篮。噢,我明白了……
  此时,一位少妇带着她的女儿从我身后走过来,也被这座白色的雕像所吸引。女孩的双眼充满了好奇,问她的妈妈:“她是石头做的,还是活的人?”少妇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却说:“你试试看!”说着,从手提包里掏出一枚硬币,递给女孩。女孩接过去极其庄重地丢进雕像前那只装饰着花边的白色花篮中,眼睛紧紧地盯着雕像的面部。随即,雕像那张洁白细腻的脸上现出了笑容,双眼眨动着,朝女孩点了点头。女孩兴奋极了:“噢,她活了,她活了!”这欢笑声立即吸引了过往的行人,纷纷近眼观看,小巷里响起一片啧啧的赞叹声和清脆的硬币撞击声。
  我连连按动快门,留下这精彩的瞬间。在欧洲,这种情景是常见的,欧洲人称这种街头表演为“活雕塑”,其实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一种行乞的方式而已,和在路边拎着一顶破帽子乞求施舍的乞丐同操一种职业,所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以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和苦苦哀告博取人们的怜悯,而是向人们奉献艺术的美感,以自己的劳动换来应有的报酬。他们精心设计的形象和姿态与周围的城市环境非常协调,观者不但毫无厌恶之感,反而由此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甘心情愿地为此付出“观赏费”。他们静静地立在街头,以“姜太公钓鱼”的方式挣钱,不吵不闹不扰民,因此,我把这些“活雕塑”称之为“雅丐”。
  进入信息时代,西洋的东西传进中国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了,听说我们这里现在也已经有了“活雕塑”,不过那只是个别专业演员周身涂满了颜料,在作探索性的演出,而远未普及到乞丐当中。乞丐们还是用老办法,当街拦住行人,千遍万遍地重复“没钱买车票,连家也回不去咧”之类。我就曾经在同一个地方三次碰到同一个乞丐,他把同一套话说了三遍,我当然只上当一次就够了。在“老舍茶馆”门前,我还曾亲眼看见乞丐追着外国人要钱,人家不给,就胡搅蛮缠甚至威胁恫吓。这哪里像乞丐,简直像拦路抢劫的“李鬼”!
  话说到这里,有必要声明:我绝没有发动中国的乞丐化妆上街表演“活雕塑”的意思,试想,如果在我们的马路旁突然冒出些横眉怒目的“八大金刚”或是泥头泥脸的“收租院”来,也够大伙儿受的!我只是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由它的全体成员一代又一代共同写成的,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雕塑”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佛罗伦萨街头的“雅丐”便是一例。
  
  博雅宅
  霍 达
  
  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简洁的鸱吻。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形的“滴水”。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门扇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这些字样,都和人们常见的“长命富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不同,隐隐可见此院主人的志趣。大门两侧,是一对石鼓,高高的门槛,连着五级青石台阶。
  这座大门,通常是紧闭着的,主人回家,或是有客来访,叩动门环,便有老妈子从南房中闻声出来开门相迎。
  穿过大门的门洞,迎门便是一道影壁,瓦顶、砖基,四周装饰着砖雕,中心一面粉墙,无字无画,像一片清澈的月光。影壁的底部,一丛盘根错节的古藤,虬龙般屈结而上,攀着几茎竹竿,缠绕着繁茂的枝干,绿叶如盖,葳蕤可连接地面,每逢春夏,紫花怒放,垂下万串珠宝。
  影壁和大门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前院,一溜五间南房称为“倒座”,是佣人房和外客厅所在,连在门楼的西边。门楼便被挤在东南角上,并不居中——这却是四合院建筑的惯例,“坎宅巽门”,大门要开在东南方向,以取吉利。
  和大门斜对的垂花门却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垂花门是承接前后院的咽喉,虽然除了作为通道之外再无实用价值,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大门的朴素、庄重风格不同,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玲珑剔透。门框不再是大门的那种暗红色,而是朱红色油漆,饰以“堆金沥粉”的线纹;檐下垂着伞盖式的透花木雕,有如轿子的四沿,那上面精雕细刻、油漆彩绘,充分展示着古建艺人的绝技。
  垂花门内,又是一道影壁,却与前院的影壁不同,无砖无瓦,系由本色黄杨木雕成,四块相拼,很像是一面屏风。上面以浮雕手法刻着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苏夜月、卢沟晓月、沧海涌月。虽都是月色,却情趣各异,令人浮想联翩。
  绕过这道影壁,便到了后院。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手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花门汇合。天井当中,“十”字形的砖垠南路通往所有的门。上房的门两侧,种植着海棠和石榴,枝叶婆娑,从春到秋,都堪欣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