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戏曲的繁盛——元杂剧

作者:郑 冲




  【文体概说】
  
  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对弱者的同情。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王实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写了14种剧本。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纪君祥等。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元杂剧中的许多剧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戏剧舞台上上演,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十分广泛。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被改编成《中国孤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推荐文本】
  
  《汉宫秋》与马致远
  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他的生卒年不能详知,大致在1264年至1324年间。他年青时代情怀豪壮,追求功名,颇有抱负,但未能得到施展。他在京城生活了大约20年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离开大都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他退出官场,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的是王嫱的故事。王嫱,字昭君,是汉朝宫女,被派往匈奴和亲,老死匈奴。后人悲其远嫁,常写歌咏她的诗。
  王昭君的故事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很大的虚构,剧中昭君不愿进入匈奴境而投江自尽的情节,与作者马致远生活的时代有关。金亡之际和宋亡之后,都有大量宫女嫔妃和大臣妻女被蒙军掳走,马致远耳闻目睹这种惨状,因而在王昭君故事中注入新的内涵,表现了反侵略、反压迫的主题。
  《汉宫秋》的戏剧矛盾,是建立在民族冲突的基础──匈奴的侵略威胁与汉朝无力抵御的矛盾基础之上的。在戏剧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作者让王昭君的美好性格一步步展示出来,并且在悲剧结局中得到了升华。这个美丽而坚强的农家少女,进宫时不肯行贿,在国家民族危急的时刻,又能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匈奴。昭君的凛然正气,不但对汉朝的满朝文武的贪生苟安是一鲜明对照,并且对于匈奴的侵略行为也是一种反抗。传统中的关于王昭君的“薄命”观点几乎被一扫而光了。
  剧本的第四折,描写汉元帝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思念王昭君,《汉宫秋》的剧名即源于此。这一折的艺术描写又以渲染戏剧氛围见长,设置的背景是人去楼空的汉宫,元帝梦见昭君,刹那间梦醒,孤雁“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元帝的思绪随声盘旋空中,“呀呀地飞过蓼花汀”。这样描述更增添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最后,汉元帝在唱词中说:“吾当唤不醒”,希望永远在梦中,好与王昭君相见,这又进一步衬托出戏剧环境的孤独和凄凉。
  
  【经典撷英】
  
  《汉宫秋》(第四折)
  〔驾引内官上,云〕自家汉元帝,自从明妃和番,寡人一百日不曾设朝。今当此夜景萧索,好生烦恼。且将这美人图挂起,少解闷怀也呵。〔唱〕
  【中吕·粉蝶儿】宝殿凉生,夜迢迢六宫人静。对银台一点寒灯,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身薄幸。万里龙廷,知他宿谁家一灵真性。
  〔云〕小黄门,你看炉香尽了,再添上些香。〔唱〕
  【醉春风】烧尽御炉香,再添黄串饼。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
  〔云〕一时困倦,我且睡些儿。〔唱〕
  【叫声】高唐梦,苦难成。那里也爱卿,却怎生无些灵圣?偏不许楚襄王枕上雨云情。
  〔做睡科〕〔旦上,云〕妾身王嫱,和番到北地,私自逃回。兀的不是我主人!陛下,妾身来了也。〔番兵上,云〕恰才我打了个盹,王昭君就偷走回去了。我急急赶来,进的汉宫,兀的不是昭君!〔做拿旦下〕〔驾醒科,云〕恰才见明妃回来,这些儿如何就不见了。〔唱〕
  【剔银灯】恰才这搭儿单于王使命,呼唤俺那昭君名姓;偏寡人唤娘娘不肯灯前应,却原来是画上的丹青。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说甚箫韶九成。
  【蔓青菜】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雁叫科,唱〕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零!
  〔雁叫科〕〔唱〕
  【白鹤子】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
  【幺篇】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雁叫科〕〔云〕则被那泼毛团叫的凄楚人也。〔唱〕
  【上小楼】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幺篇】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雁叫科〕〔云〕这雁儿呵。〔唱〕
  【满庭芳】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
  〔黄门云〕陛下省烦恼,龙体为重。〔驾云〕不由我不烦恼也。〔唱〕
  【十二月】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她在何处愁听?
  〔雁叫科〕〔唱〕
  【尧民歌】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随煞】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
  〔尚书上云〕今日早朝散后,有番国差使命绑送毛延寿来,说因毛延寿叛国败盟,致此祸衅。今昭君已死,情愿两国讲和。伏候圣旨。〔驾云〕既如此,便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着光禄寺大排筵席,犒赏来使回去。〔诗云〕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推荐文本】
  
  《西厢记》与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但知他在泰定元年(1324年)时已去世。从《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退隐》散曲可知他早年曾经为官,晚年退隐,至少活到60岁。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著杂剧14种,今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其中《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罕见的长篇巨构,共五本二十一折。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的母本是唐代传奇文《莺莺传》。金代有一本《西厢记诸宫调》,把悲剧改成了喜剧,张、崔二人最后团圆,王实甫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
  剧中最后一折的【清江引】曲中写道:“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实际上是作者正面提出的关于男女婚姻的观点,联系剧中展开的具体描写来看,这种观点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西厢记》的曲文常常表现为优美的诗的语言,而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几乎被古今所有曲家赞扬备至的四本三折“长亭送别”的曲文更是一气浑成的组诗,这段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冲突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但它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为后世评论家一致称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