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2006年中考作文展评(一)

作者:萧 珞 黄耕夫




  【考场真题录】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一百多名游客的生命。
  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2006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
  
  【考题解析】
  北京市2006年的这道中考作文题,让人耳目一新。从形式上看,它兼有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说它像材料作文,是由于前面有材料,后面也没有规定明确的写作题目;说它像话题作文,是因为前面有引语,后面也出现了提示性的词语,虽然明确了“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四个写作角度,但并没有要求以此为题,而是要求“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很显然,这是话题作文的特点。
  北京市的这道考题至少具有两大妙处。一是命题形式的创新性,这种创新的设计,打破了传统话题作文的自由空间,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有利于评卷的公平公正;考题也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由考生提炼观点、确定内容的方法,写作难度明显降低。二是命题内涵的丰富性,由于一道作文题,涉及的内容往往只能是一个方面,或是情感类,或是生活类,或是道德类,或是想象类,于是不少地区不得不用两道作文题来解决“适合考生个性发挥”的新课标精神。而这道考题,“沉着”与“自信”说的是人的性格方面的,“关爱”突出的是人的美好情感,“知识的力量”则重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道考题能够包含三道考题的容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妙的设计。专家估计,这种新的命题形式,将会对各地中考命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写北京市的这篇中考作文,得注意三点:一是全面把握准确审题。因为考题的特殊性,考生不能根据材料随意确定主题,应该根据提示,将内容圈定在“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四方面;另外,也不能在一篇文章中写“沉着”,也写“自信”,还写“知识的力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否则会进入偏离写作要求的误区。这是写作成功的基础,考生不可小视。二是扬长避短巧选内容。如果你擅长写情感类文章,不妨以“沉着”“关爱”为话题写作;如果你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不妨选择“自信”与“知识的力量”写作。一般来说,前者宜用记叙文写作,后者写议论文则容易出彩。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拟题时都应该发挥“自拟题目”的优势。三是匠心独运打造亮点。如以“自信”为题材写作议论文,就要引用精美名言与经典事例,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拿破仑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莎士比亚的“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等,均是很好的理论论据;而周瑜赤壁大捷、罗斯福连任总统、盖茨勇登事业顶峰的事实,又无不展示着自信的魅力;写作“关爱”“沉着”,除了要构思出波澜起伏的情节,还得在细节上下功夫,力求透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满分作文】
  
  越过心墙(寓言)
   北京一考生
  
  人心好比一堵高墙。“高墙”曾夸下海口:想要从我头顶跨过去,比登天还难,就算是有“鲤鱼跳龙门”的坚毅决心,也休想逃离我“高墙”的阴影。生活在“高墙”阴影下的人们终日惶惶不安,可是想穿越“高墙”看世界的人却越来越多。
  “痛恨”来到“高墙”下,用尖锐刻薄的话语中伤“高墙”,还用花言巧语煽动无知的人群,攻击“高墙”,而“高墙”无动于衷,反而比以前更高、更坚固。不过,“高墙”看着仇恨它的人们,心中的悲凉愈益加深,不由默默地流下了孤单的泪水。
  “坚毅”趾高气扬地对着“高墙”大呼:“我就不信,用我愚公移山的意志与精卫填海的决心砸垮不了你这堵废墙。”就这样,“坚毅”开始了砸墙行动,年复一年,“高墙”不仅毫发未损,反而比以前更坚硬,而“坚毅”仍“辛勤”地劳作着,“高墙”不禁感到好笑,“真是个蠢材,以个人的力量就想毁了我,做梦吧!”人们听到的只是一串阴森的冷笑。
  “关爱”闻此笑声,觉得这人傲慢而又寂寞,渴望得到别人谅解却又心胸狭窄。于是,她来到“高墙”之下。“高墙”望着“关爱”,轻蔑地说:“有什么方法,尽管使出来!”“关爱”微笑着,眼里的泪光闪耀着,她用手抚摸着“高墙”曾经因流泪而长满了苔藓的痛处,温和地说:“你就那么想控制你阴影底下的人,比如‘痛恨’‘坚毅’‘嫉妒’,他们想冲破你,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你却狠狠地压抑着他们,致使他们的灵魂变得丑陋。你以为自己很快乐,可事实恰恰相反,你在与他们斗争的时候根本就忽视了外面的阳光世界。”
  “高墙”听到“关爱”的话,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着,最后“高墙”倒下,变成了一块块石头,静静地躺在溪水边,为行人休憩;变成了一枚枚透亮的鹅卵石,为城市增添了色彩;变成了一颗颗尘埃,快乐地飞舞在空中。
  关爱能化解怨恨,溶解嫉妒,蒸发疑虑,它能使我们心胸更广阔,越过心之墙,做自己快乐的事。
  
  【简评】
  同题作文新者胜。考场上,谁的写作角度巧妙、谁的情节出人意料、谁的语言文采飞扬,他的文章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这位考生在考题故事的牵引下,能够构思出如此巧妙的的寓言,令人惊叹。作者欲扬先抑,用“痛恨”与“坚毅”作反面陪衬,先极力宣扬了“高墙”的傲慢与自大;接着切入主题,引出“关爱”,虽然语言简洁,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微笑”“抚摸”“温和”等词语将“关爱”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谁想,她仅仅用一席动情话语竟然让“高墙”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在对比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关爱的强大力量。
  (荐评老师 萧珞)
  
  关爱一生(小说)
   北京一考生
  
  “她是个幸福的老妇人。”人们都这么说。老妇人安静地睡着了,很安详,旁边一个老头儿拄着拐杖呆呆地立着,思绪飞到了几十年前。
  春天,诞生了两个可爱的婴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人生最美的季节里,他们相约来到了这充满七彩光的人间。“这两个娃儿,前世肯定是夫妻。”人们都这么说,这种说法也融进了两个孩子的心窝。生活在一个村里,背篓里装满了他们一起走过独木桥时的欢笑声。每次走过独木桥,就像走过地狱一样,女孩总是在前面,男孩总是紧跟身后,生怕掉了队。
  “如果,我先去天堂,你还会像走过独木桥一样紧跟着我吗?”女孩傻傻地问。“会的,一定会的!”男孩傻傻地笑,天边的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也羞红了脸。哦!原来,是夏天到了。夏天里的年轻人总有火一样的激情,在这个如火般的季节里,两个可爱的年轻人相爱了。同走一条上学路的幸福,总是把整个村子里的空气染得甜甜的。
  男孩和女孩要上大学了,要分开了。他们背着行囊踏上了那伸向远方的公路。女孩走前面,男孩走后面,涩涩的泪水模糊了两个人的眼睛,可田野里的草儿却笑得欢了。远方那片七彩的云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染成了金色,哦!原来是秋天到了。男孩和女孩结婚了。在他们生活的那一间屋子里,溢出来的是快乐和美满。女人总喜欢拉着男人逛街。女人在前面,男人在后面拎着一堆东西,一脸幸福得让路灯见了都羞低了头。“累吗?在后面……”女人说。“不累!跟你一辈子都不累”男人说。女人和男人相视着幸福地笑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