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弦外之音

作者:张 伟




  【技法点拨】
  
  说话,是人们交际的主要手段,说话的目的在于达意。能否领会说话者的意思,正确把握说话者的意图是口语交际中的关键问题。而说话的技巧千变万化,对方话语中常常隐含“弦外之音”,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听清其“话”而且更应听清其“话中音”。
  听说能力的强弱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密切。一个听说能力不强的学生,其他语文方面的能力也不可能很强。“耳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善听”是每一位跨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随着现代传声技术、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生活和学习中使用口头语言(包括广播、电话、随身听等)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对学生的听话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听说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听话人在听话过程中只听其表,不听其里,轻则不利于增长知识、智慧和才干,重则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晓华报名参加学校团委举办的卡拉OK大奖赛,为此他每天练习唱歌至深夜,有一天住在同楼的张爷爷见到晓华说:“晓华呀,你真刻苦啊,每天晚上12点多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到你在练歌呢!”晓华一听,美滋滋地说:“张爷爷,您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要加倍努力。”张爷爷一听一扭头气鼓鼓地走了。晓华望着张爷爷的背影不解地自言自语:“张爷爷到底怎么了?”
  是“张爷爷到底怎么了”吗?当然不是,是晓华没有听懂张爷爷的弦外之音——晓华影响他休息了。同学们,请你想一想,在你的人际交往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那么怎么才能准确地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呢?除了要加强道德情操、文化素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修养外,通过刻苦训练,掌握如下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注意修辞手法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提高理解语义的能力。比如,某老师在监考时对考生说:“我们要求同学们是包产到户,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控制,同时考场秩序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持。这里监考老师说的“包产到户”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不是实指,而是隐喻了要自己努力答卷不要商议讨论的意思。
  其次要多进行分析锻炼,学会去“须毛”抓“话眼”,准确把握话语的中心意思。在完整把握话语表层结构的基础上,迅速分析哪些是铺垫的、哪些是衬托的、哪些是转承的、哪些是最关键的。
  第三要学会去“皮肉”抓“话骨”,深入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听话的同时要察言观色,听准语气,善于分析哪些是委婉的、哪些是旁敲侧击的、哪些是暗示的、哪些才是说话者真正的用意。如上述故事中的“晓华呀,你真刻苦”就是“须毛”是“皮肉”。是为下文的“话眼”——“每天晚上12点多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到你在练歌呢”作铺垫的。如果晓华及时领会了张爷爷的“弦外之音”,怎么会出现那尴尬的一幕呢。
  
  【实战演练】
  一、假如你有同学作文获了大奖,同学们议论纷纷:
  1.是真的吗?
  2.怪不得他这几天看起来有些异样。
  3.我哪有空读,世界名著我还看不过来呢。
  4.确是一篇好文章。
  5.哦,有机会一定拜读拜读。
  6.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
  请在同学间模拟情景进行对话,听者注意察言观色,揣摩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二、升学考试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冠豸山参加国际悬崖跳水比赛的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考试一结束,我们就去海南旅游。”
  “妈妈”的弦外之音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