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鲁人徙越》双解

作者:洛 美




  鲁人徙越(1)>
  
  鲁人身(2)>善织屦(3)>,妻善织缟(4)>,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5)>,而越人跣(6)>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7)>。以子之长,游(8)>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9)>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难点注解】
  (1)鲁人徙越:鲁人,鲁国人。徙:迁移。越: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浙江一带。
  (2)身:自己,本人。
  (3)屦:麻、葛等制鞋的原料。
  (4)缟:生绢,制帽子的原料。
  (5)屦为履之也:履,鞋,这里用作动词,做鞋。织屦是为了做鞋穿。
  (6)跣:赤脚。
  (7)被发:被同“披”,披散头发。
  (8)游:游历,这里指到外地谋生。
  (9)其:表反问的语气词。
  
  【短章新解】
  《鲁人徙越》的故事是说,鲁国有一个人擅长织做鞋面的麻布,他的妻子擅长织做帽子的生绢,他们打算去南方的越国谋生。有人劝诫他们不要去越国,否则生活会陷入困顿。原因是越国人的生活习惯是赤脚走路而又不戴帽子,他们的长处在越国得不到发挥,因而在那里很难谋生。
  初读寓言我们会说这人劝得有理,这对善于制作鞋帽材料的夫妇,跑到根本不穿鞋戴帽的越国去,穷困潦倒是难免的。想发财不能脱离实际,想成才想必也是如此。人非圣贤,全知全能的天才奇才古来罕有,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是生而不平等的。智商有高有低,智力结构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天生就擅长抽象思维,想不懂数理化都难;有些人则形象思维发达,自然就容易生出些“见花谢也落泪,闻猫叫也心惊”的情怀来。这种先天的差异与后天的熏陶相结合,往往会令人们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大相径庭。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应当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找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认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然而我们打破常规思维,反其意而思之,我们假设日后鲁人果真迁徙到越国谋生,他只要能够想方设法让越国人穿上鞋子戴上帽子,不就有了生计有了谋生的路子了吗?能够设法让越国人穿上鞋子戴上帽子,这不仅推动越人进一步走向文明而且还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那么他对社会作出的功绩又何其伟大?功绩如此又何愁谋生?让越国人穿上鞋子戴上帽子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这正是人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所在。从这个角度思考,故事中劝说鲁人的人思想未免有些墨守陈规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有一定技能有一技之长,更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唯其如此,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才能“适者生存”,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是寓言《鲁人徙越》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