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文言文比较阅读

作者:朱贤中




  【点击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一理念反映在考试评价方式上,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题”,增加“开放性探究题”。《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有所改变,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渐成时尚。2006年文言文比较阅读仍将是中考文言文的特色大餐,值得每位考生关注。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又有有效的区分度。
  文言文比较阅读文段的选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几个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比较阅读的各文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由于选文材料的变化,考查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题;考查方式上打破了以往文言阅读试题为“封闭性”客观试题的常规,出现了不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性的开放性探究题。开放性探究试题立意新颖,内容丰富,答案多元,解法富有创意,给中考文言文试题带来勃勃生机。
  
  【方法指引】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
  1.解释词语题。
  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
  2.翻译题。
  翻译题的题量为1~2个,有两个译句的题目,有的要求2个句子都翻译,有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翻译。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
  3.选择题。
  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
  4.简答题。
  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
  ①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④综合型: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1-4题。(2005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20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⑤妾妇:这里泛指妇女。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 往之女家 ()
  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方法解析】
  
  典型例题在文本选择上,选用了孟子有关“义”的两则文言文,属同类题材,一篇为课内文言文,一篇为课外文言文。第1、2题为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第3、4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第1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例句均出自选文中两个语段。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先要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第2题是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两个语段各选一个句子进行考查。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而应按照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做出准确的解释。第①句中的“万钟”是指“优厚的俸禄”,“何加”是指“什么益处”。第②句中“淫”“移”“屈”是使动用法,“此之谓大丈夫”是一个判断句。第3、4题要求我们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观点进行比较。解答时我们可以调用平时的积累,结合两则短文的内容来确定文章主题。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参考答案】
  
  1.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②已:停止。③之:到……去。④顺:顺从。
  2.①优厚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