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中考探究题透视与训练

作者:王加明 王加娟




  【题型概说】
  
  提倡“探究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经提出,备受语文界的关注: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践再到教学评价,这一理念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题闪亮登场,给我们中考语文带来新的亮点,更重要的是带来的新的革命性的学习理念。因此,围绕探究能力拟题将成为今后中考的一个主流趋势。
  探究题往往提供了几则相互间有某种关系的材料让考生阅读、分析、比较、探究。提供探究的材料少的是一则,多的是五六则,比较常见的是两到三则。相同点多的几则材料往往要求考生从相同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深度挖掘,得出正确结论;相异点多的几则材料,往往形异而实质是相同的,要求考生对于多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探究结论。考查的形式,有的是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中单独设题,有的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考查,但大多数还是融合在阅读题中,让考生从阅读材料延伸到现实生活,就文章与另外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
  探究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借此引导考生平时要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培养同学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探究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探究题近几年备受命题老师的青睐。2005年,这一考点依然有增无减。探究的问题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倡,对美好感情的体味,对新闻时事的看法等。
  2005年的中考语文探究题从命题者的意图和思维方式的角度作些整理和归类,我们会发现主要有以下七种:(1)横向思维式。此类题考查考生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沟通、整合,提高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如泰州卷第13题“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2)感悟启示式。此类题考查考生从结果探究原因的能力,考生要顺藤摸瓜探求原因、得出探究结果或启示。如绍兴卷第6题探究老鼠的“死”。(3)比较概括式。此类题考查考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如舟山卷第8题探究“发展经济”。(4)反向思维式。此类题考查考生运用反向思维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并能自圆其说的能力。如黄冈卷第5题辩论题探究“反方辩词”。(5)归纳提炼式。此类题考查考生对提供的几则材料相同点归纳的能力。如黄冈21题有关黄河的探究。(6)生活呈现式。此类题考查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能力。如黄冈卷22-24题“探究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节日习俗”。(7)想象推测式。此类题考查考生依托材料进行大胆想象推测的能力。如龙岩卷第2题探究祖国大陆向台湾赠送一对大熊猫的名字。
  出现在2005年中考卷中的探究题敏锐地引导考生在综合探究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一些社会热点的问题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也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并要求考生大胆想象,合理探究。在复习时,我们摸清命题者的意图,有的放矢,有针对地训练,一定能提高答题的命中率。
  
  【解题策略】
  
  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首先要抓住要点,审清题意。例1中的“物候现象”指的是“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不同于气候或气温,这是审题的关键一步。有些题目表面看起来是提供几个材料让考生探究。其实,有时还暗藏着另外的材料让考生探究。
  第二步,找出材料的个性。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例1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和“飞雪”在南方的八月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在北方的“胡天”常常出现。这是南北物候差异。在四月,一般地方是“芳菲尽”,不可能出现“桃花始盛开”,但在大林寺的高山有过。这是地势高低引起物候差异。例4中虽然六个国家军人和平民死于战争的人数都比较多,但中国军人和平民死亡人数是这六国中最多的。这是有关中国的材料的个性。
  第三步,提炼材料的共性。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合并以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真题演练2的第一则材料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第二则材料主张“天下为公”,这是社会稳定的大前提。“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人;第三则材料则是陶渊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勾画的一幅太平盛世图。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主张社会和谐与安宁,反对战乱与纷争。
  第四步,写出探究结果。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根据文本和材料的联系,大胆作出判断,写出探究结果,亮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必须紧扣文本和材料,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凝练简洁明了。同时,切忌任意发挥。以真题演练2为例,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考生把自己零星的、不太清晰的感受,加以提炼、整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一种结论性表述: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
  
  【典例解析】
  
  例1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4分)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泰州市)
  【解析】本题倡导的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沟通、整合,提高跨学科领域的学习,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答案示例: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例2 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道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就能探求原因、得出探究结果,得到启示。老鼠死在米缸中是它贪婪缸中的米,留恋眼前丰衣足食的的生活。开始,它不想马上跳出来,是怕再饿。米缸见底了,它想跳却跳不出了。启示要由鼠及人,说的必须针对一部分人。答案示例:如:①贪婪者必自毙。 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例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5分)
  
  (l)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了上表,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