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单字不足 重言发之

作者:蔡伟潭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于诗人去世前半年多,暮年落泊江湖之际,诗中依然表现出他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情绪。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唐俗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起句为诗中的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第二句中,“ 冠”传为楚隐者 冠子所戴的 羽所制之冠,点出自己正处于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境况。虽是“佳辰”,不是满桌丰盛却是“隐几萧条”。首联中“强饮”与“ 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第三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此联最抢眼的是叠字的巧妙运用。叠字,又称重言,语音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构词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力强,表情达意而独具形象。顾炎武《日知录》云:“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 明杨升庵云:“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确是如此,杜甫的叠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仅如此,杜甫在使用叠字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使用,使得杜甫在体物抒情之时,更令此物此情兴会淋漓,神与情一起涌现,使得叠字内涵和诗歌形象更加丰富。“娟娟戏蝶”为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片片轻鸥”为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读杜心解》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正点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再举一例: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展现一幅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令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其他如:“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举不胜举。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这两句是说,在万余里的青山白云之外,那是我所向往的长安。我望着正北的长空,满怀的愁思,似乎也弥漫到遥远的天空。两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云曰“白”而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既凝重地结束全诗,又有无限深情俱在言外。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练,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相关链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请你谈谈对诗中叠字“时时”“恰恰”的鉴赏。
  
  【参考思路】
  
  诗人用“时时”来描写蝴蝶的飞舞,那真是恰倒好处,你不仅可以想见到蝴蝶时飞时停、时上时下的状态,而且还能体会到蝴蝶较慢的飞舞频率;用“恰恰”来表现黄莺的啼叫也是独具匠心,“恰恰”既是应了“娇莺”委婉清亮的啼叫声音,又恰当描写出黄莺叫叫停停、停停叫叫的“自在”以及悠闲欢快的神情。诗这两句写的是蝴蝶、黄莺,实际上我们能体味出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运用的是移情于物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