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美就“美”在贴切

作者:刘代江




  【教师组获奖作文点评】
  
  同事们常常夸奖我的头发,说它又黑又粗又密,还不乏光泽,特别是那些发质不良又爱摆弄头发的人,言语中透着几分羡慕。这令头发主人好生惬意,有时难免飘飘然起来,它不但粗密黑亮,而且可冒昧地赞誉说天然曲美中深具倔强的个性。每天清晨,发梳总是讨好地顺势抚摸,让它由额前步调一致地倾向脑后,虽然略显蓬松,但总保持着不长不短,不稀疏又不紧密的态势,就像凝固了一抹流光。后来,我从一本杂志上了解到这叫“大背头”,是最科学的发型,说向后梳理头发有利于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可以健脑。真幸运,我居然在按科学的方法打扮自己,难怪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科学家都选择了大背头。
  “大背头”真有如此之妙吗?那攒动于车水马龙中的板寸头、爆炸式、睡发式、瀑布式、凉爽式、一匹式、大小分头,等等,一定不知道其中有奥妙吧!我真有些喜不自胜了。
  其实,我选定“大背头”另有一番隐衷。
  上世纪70年代,如果成年男性蓄长发在人们眼中可以算是社会叛逆了,虽不能随意扣个流氓的帽子,但说有资产阶级情调是毫不为过的,所以男人的头发万万不能太长,头顶上自然就玩不出什么花样,大都清一色的短打扮,稍有不同处只是发脚的高低而已,朴实得近于呆板。但用光头来扮酷更是行不通,因为光头总免不了是人犯的嫌疑。那时,谁家有人坐过监狱是羞辱八代祖宗的丑事,所以男人的头发万万不可无。于是,举国上下就只有头发走中庸路线才不挨批。美就美在自然的整齐洁净之中。我那时年轻得可爱,从没有想过头发要如何做,坐上发椅就剪,剪了就付钱走人,当然,我那卷曲的头发没机会显出它的与众不同来。
  80年代,人们的思想渐渐活跃,观念渐渐开化起来,被禁锢的爱美之心一经解放便陡然张扬开来,伴随着花衬衫、喇叭裤、尖皮鞋、大墨镜的风潮,头顶上的文化也开始灿烂。一部《少林寺》几乎令几亿热血男儿都想“剃度”,风靡大陆的《霍元甲》差点让众多追星男子都长发飘飘,似乎越标新立异就越有个性越美越时尚。我欣然充满了弄潮儿的激情,足有四个月不理发,让头发勇敢地挑战过去,一再打破自己的跳高记录。可惜它总要耍牛脾气,长是长了,总爱打卷,簇拥在顶上膨胀成一团,老垂不下来,活像一堆鸟窝,肩上哪来时尚的飘逸,好心的同事们美其名曰“狮子头”。每当清晨,梳理它时就像进行拔河比赛,头皮拉痛,梳齿拉断,唉!时髦一回,真让我刻骨铭心。
  大约到了90年代,我常常让它享受海里飞丝、飘中炫柔、百年润发的青睐,还时不时请摩丝来光顾,但无论我如何提升待遇的档次,它总是秉性难改它的倔强,永远温柔不起来。“狮子头”下的那张脸艰难地经受着弄潮的沧桑考验。原来,违背头发天然的意志去迎合时尚,它会让你当面难堪的。
  世纪之交那几年,西服革履与休闲系列多了品牌,上了档次,头发也随之交上了五彩缤纷的好运,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东倒西歪,上窜下跳,还可以赤橙黄绿青靛紫地变换种族。额头前金刘海,头顶上一撮红,后脑勺来点黄,无所不可。如果我那长卷发再去克隆一下时髦,肯定会被同事们嘲为东施效颦了,多丢人现眼。经验警惕我:打住,打住呀。没想到,有一天我偶然看见“发哥”扮演的赌神昂着大背头好气派、好酷,好有男人魅力!马上到理发店把头发理短点,发脚不留太低,用梳向脑后一拨,嘿!还真对得对这张脸,虽然还有些浪意,没有发哥的光溜,但服贴多了,顿时隐去了那臃肿散乱的狮子样的难堪,耳目也为之一新,令我倍增了教师的风度和自信。从此我的头发才结束了它不应有的苦涩历程,才找到了装扮主人的契合样式。
  现在,我终于明白,模特儿之所以美,之所以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因为有得体的化妆、款式和举止。时髦虽不是坏事,但只属于他人的美又怎能移植到你的身上,无论谁人何时何地都这样。盲目追赶时髦只能是自惭形秽,只有选择合乎自己个性特点和生活实际的装束打扮,才顺眼、顺情、顺心,才美。
  美就美在贴切。
  【整体评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听说过这样一种论断:剪掉自己心爱的头发或者突然改变发式,往往会代表一次新生活的开始,由此可见,头发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不过,即便如此,在几经选择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式,仍然需要勇气和信心。《美就“美”在贴切》一文正是抓住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切入点,将回顾历史、现实情境、自我感受较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当然,它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如何从日常生活和自我理解的形象描写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美”的道理。整篇文章语词新颖、笔法流畅,叙述与说理形象生动。从结果上看,短文不但由于其鲜明的时代气息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而且,其行文中的转合以及结尾的手法也颇为中规中矩。只不过,如果单纯作为一篇“下水文”——其语词方面尚有些许可以商榷之处。
  (点评张立群)
  
  点 评 人 简 介
  张立群,辽宁沈阳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曾先后于《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评论》《诗探索》《社会科学研究》《河南社会科学》《艺术广角》《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四十余篇,并参与编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