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月之启迪

作者:周光斌




  【教师组获奖作文点评】
  
  今夜月色依旧。
  逃离了人海却走不出忧郁牢笼的我,缓缓地向月色深处晃去,想找一份属于我的生活。
  转过大厦,走到昔日望月的湖边。天空中没有云彩,淡淡的清辉笼罩了四野,入目的总是一抹蒙而缠绵的轻纱,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模模糊糊的。每一次望月总会有一种超然的感觉,每一次望月总会得到月的馈赠:一丝灵感,一缕情愫或是一份特别的宁静。而今夜心若沸水,怎么也静不下来,失败的威力竟能压抑年轻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求?景色依旧,一种格格不入的情感却在心中蔓延,我不由对月长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你说古人为什么总是对月伤情,强加给月亮一种忧伤的色彩呢?在我的眼里,月是光明的代表,总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一个浑厚而清晰的声音传来。我这才发现左边不远处的树下立着一个望月而吟的人。我环视了一下四周,我知道周围没有别人了。如在往日,我也许吓得调头而去了,可沉闷的心却压抑了我的恐惧,一声长叹:“也许古往今来,望月而感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吧!”说着我转身向右抬脚就走。“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多一点信任呢?这美丽的月色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错了,今夜它不属于我,或许今后许多日子里它也不属于我。”我居然停下来与他对话了。“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为什么不让清辉亮月舒展你的心情呢?成功与失败常伴常相随,不断地改造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不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让一切的不如意都消融在这份和谐里好吗?”我抬头望月,深深地呼出一口浊气,那淡淡的清冷好像变成了淡黄的暖色。
  我转过身来,丢掉了戒备,和他攀谈起来。从月色到人生,从学业到社会。他独特的见解、他的豁达开朗、他的自信让我吃惊,更让我钦佩他一针见血情真意切的剖析,使我感到逃避的不该,更让我明白怎么样对待失败。自信如月光下的湖面熠熠闪亮。
  我该走了,借一缕清辉细细地打量他,我要把这素不相识的朋友刻入我的记忆,恰恰轻风袭来,他的左袖管竟软软地摆动起来,他扬起右手向我示意,原来……霎时,他在我眼里变得越来越高大,遮住了树,遮住了远处的黑色,最后定格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种威严压榨出了我内心最后的一点“小”来。
  我没有去问他的名字,但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有一种东西启迪了我,内心潜在的一种意识教会我怎样去坦然面对人生,构筑生命的坚强来抵抗这行路即不止的风风雨雨。
  那幅皓皓皎月下关于“人”的奇丽剪影将永远载入我的记忆……
  【整体评析】本篇文章是一篇用心之作。文章的整体情调积极向上,结构完整,起承转合都很自然,意境的渲染烘托也具有感染力。可以看出作者善于面向内心的情感世界,也有很好的文学基础和语言功底。但是这篇文章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好像是被某种写作模式束缚住了,处处带有一种刻意为文的痕迹。这也就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基本问题在于月下风景的描写与作者的情绪变化之间的似乎难以找到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月”与作者所受的“启迪”之间内在关系写的并不充分,因此多少带有主题先行、因文造情的感觉。 (点评 张大为)
  
  点 评 人 简 介
  张大为,山西平遥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