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二编 话题作文(二)

作者:吴卫新




  写 作 导 航 标
  
  有人说,作文玩的就是文字游戏,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写作文当成堆砌文字的游戏。如果能徜徉在优美的文字间,等读完后,又有一种洗练的感觉,或豁然开朗,或幡然醒悟,或拍手共鸣,“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似乎是在与智者在对话,又像是在品着飘出缕缕清香的茗茶,让人既畅快又闲适。那么怎么样才能写更显睿智,更富哲理,更有价值,更具人文性的文章呢?
  
  一、关注多彩生活 撞击心灵火花
  
  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间,生活都一样的丰繁精彩,只是呈现的角度和形式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无须去抱怨自己生活在哪里,更不要埋怨生活的单调。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生活的众多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辞”。因为生活世事在你的眼里如果只是过眼烟云,都“熟视无睹”和“司空见惯”,又怎么能谈得上去思考探究,更别说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了。
  当你看到零钱在可怜人儿的碗里跳动的时候,你会真正地领悟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当你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凋零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每一天都是那样的珍贵;当你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胸也应该那样的博大;当你看着云卷云舒的时候,你才发现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变化无常呢?
  只有对生活更多关注,思想的火花才能被点起。
  
   二、解读人间尘世 催生灵动哲理
  
  光去关注生活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投入你的思考。思考是感悟的前提,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我们无须故作高深、无病呻吟,但是一旦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刻骨理解,把你已经看到或者悟到但是别人还没有看到悟到的东西揭示出来,那你的文章的价值也就出来了。池塘流水,我们怎么就没有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人生哲理;月圆月缺,我们怎么就没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感悟;同样是养鸟,我们怎么就没有冯骥才笔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豁然领悟?所以我们不但要去描写生活,更要提炼生活,超越生活的本身,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
  
   三 、搭建人文平台彰显人文精神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多姿多彩、变化万端的大自然;面对精彩纷呈、光怪陆离的世俗生活,你一定会有所感想,一定会引起你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在描述生活这个平台上来凸显人文精神,把做文与做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关注人的修养、情感、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文章更有品位,更具价值。
  写这样的文章,其实在整体上无非是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二是感悟。至于是记叙一件厚实的事情还是用多点聚焦方式的散文体来写,都没有关系。感悟可以在后,也可以闪烁穿插。但是生活这个感悟平台一定要搭建好,除了具体形象、立体丰满之外,还要有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唯真情而发,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否则你所悟出的东西既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又显得根基不稳。
  
  佳 作 展 示 台
  子夜昙花
  
  台湾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了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起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与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以及花开的声音。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淡淡的笔触掩饰不住的是对恩师的无尽思念。
  说是在写花,还不如说是在写他的恩师。
  自然过渡。
  上文说“没有期待”,所以它的“蓦然而来”确实让我没有准备,其惊喜跃于纸上。
  “忍俊不禁”“迫不及待”那是等待生命就要绽放这最精彩前夕的真切心理。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盛赞昙花,那短暂的花容带给人们的美是永恒的,是足以让人回味的。
  “狂放”“壮士舍身”等词语写出了花开之灼烈。
  此时此刻,犹如蓄得满满的水库就在刹那间决堤了,所有的感悟与情感顷刻间得到释放!
  画龙点睛,那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时一刻的感慨,而是千年一叹的际遇,心灵交汇的光辉,给人的是豁然启迪。
  【整体评析】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昙花形象和性格的描写,真切地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同时昙花的绽放与凋零也让他从失去恩师的伤感中解脱出来,并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理解:一个人的生命就在花开刹那间,如幻如梦。花不知道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知道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们应该像昙花那样尽情怒放、与夜争辉!另外这篇文章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感真挚,把失去恩师后的沉痛心情融在字里行间,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痛和伤感之中,最后从中走了出来,并给人以豁然彻悟的启迪。
  
  勒着青藤成长
  
  漫步于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