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青春的赞歌

作者:郝 蕾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的一首青春赞歌,它是一部全面反映20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红色经典” ,阅读那一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相信它对我们的成长不无启迪。
  (雨 田)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生于北京。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曾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杨沫小说选》等。杨沫是当代第一位创作知识分子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她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摹知识分子的心态,观照他们的人生遭际,概括他们的成长道路,肯定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从而创作出革命历史文学,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简介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20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生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作家以满怀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被誉为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
  
  片段赏读一
  
  〔读书人语〕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女学生林道静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没有经历过种种锻炼和磨砺的她天真、沉闷。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小小的北戴河车站是寂寥的。火车到站后那一刹那的骚闹,随着喷腾的火车头上的白烟消失后,又复是寂寞和空旷了。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小姐,快走哇!怎么不走啦?”脚夫没有理会女学生那一套情感的变化,径直走到了山脚下,当他看不见雇主的踪影时,这才仰头向山上的女学生吆喝着。
  女学生仍然痴痴地望着崖底下的海水,望着海上的白色孤帆,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他们又一起走起来了。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吗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
  “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片段赏读二
  
  〔读书人语〕入党后的林道静被调到北大做学生运动工作。白色恐怖下的北大,只剩下三名党员,学生们很不信任刚来的道静。道静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开展工作。北大的学生运动又如春潮澎湃,滚滚向前了!在艰苦的工作斗争中,林道静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
  “一二·九”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来。于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突然扩大了,迅速发展了。为了继续扩大“一二·九”的成果,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涌向正义的爱国之路,为了反对出卖华北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12月15日的夜晚,党领导学联的负责人在长安饭店开了一间房间,一桌麻将牌打了一阵,于是一切计划筹划定了。决定在第二天——12月16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次号召全市的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
  道静在深夜里被徐辉唤醒来。徐辉告诉她关于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北大的工作她全部交给道静来负责,便急忙赶到别的学校去了。
  道静整整奔忙了一夜。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责,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第二天——也可以说当天清晨的游行示威;同时也把宣传队、纠察队、交通队等组织布置妥当。
  天快亮了,一切复杂的紧迫的工作大体就绪了,道静倒在女生宿舍张莲瑞的床铺上刚想休息一下,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而且心跳眩晕。歇过一阵,刚好一些,街上已经有了歌声、口号声。她就从床上一跃而起,忙忙地喝了两口冷水,抬起脚就走了。
  工作是繁重、艰巨的,虽然大体上已经就绪,但道静心里依然不放心。她迅速跑到东斋找到侯瑞,又最后了解了整个布置的情况后,这才稍稍轻松一些,开始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西斋去集合。
  “一二·一六”这一天,全北平市的大、中学生共组织了四个游行大队。城里三个,城外一个。第一队由东北大学领导;第二队由中国大学领导;第三队由北京大学领导;城外的一队由清华大学领导。计划和路线是:各校一律在上午七时出发,分别向天桥集合。然后由天桥进正阳门,经天安门向东,经东单到外交部街,队伍最后向外交大楼——“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地方举行抗议示威。
  …… ……
  东斋和西斋的学生汇合之后,道静在人群中首先看见了国文系四年级的学生邓云宣。全班数他年岁最大,也数他最埋头用功。“一二·九”他没参加,但是今天他也参加来了。他穿着灰棉长袍,戴着一顶黑色的猴帽,一手扶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一手生怕跌倒似的紧拉住他身旁一个同学的胳膊。他正迈着慌促的步子走着,一回头发现了身后的林道静,立时他又惊又喜地连连点头招呼道:“你也来了?好!好!好!……请多指教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