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文有定法古今同

作者:左庆斌




  《桃花源记》和《天上的街市》两篇作品虽然体裁不同,古今两位作家的写作时间也相距1500年之遥,但两文的表现手法却非常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对幻想世界的描写,来曲折地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而抒发其美好的社会理想。
  一、相同的背景。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统治阶级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性格耿直、清明廉正的他壮志难酬,于405年毅然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时时在敲打着他的心,对现实社会的憎恨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于是,诗人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桃花源。
  《天上的街市》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诗人把心灵的目光伸向了夜空,奏出了一曲隽美的夜歌。
  二、瑰丽的想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着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桃花源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作者在开篇就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似是亲眼目睹,尤其是文中对桃花源内和平、安定、富足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但“规往”“未果”,又暗示了桃花源的缥缈,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增添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诗人的想象定是百姓的向往,只不过当时只能是向往而已。
  《天上的街市》一文,第二节至第四节描绘了诗人想象中街市的奇景。“缥缈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天河却是“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们不再妨碍情侣们来往,牛郎、织女竟可以提着灯笼游逛天街!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诗人一改过去的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幅骑牛游乐图。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好似也走进了“天上的街市”。
  三、精巧的构思。《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各情节一线贯之,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迷路后“忽逢桃花源”,心中为之一喜;走完桃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渔人又为之一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禁使人顿生遗憾之情;“寻向所志”竟然“不复得路”,为之迷惑不解。全文虚实相生,曲折回环。
  《天上的街市》一文,诗人由联想发端,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进而放纵想象于星空,十分自然;第二节以“我想”引起,幻想出天上世界的美好富足;三四节推出人物,“你看”一词引读者去想象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和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为古老的神话赋予了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尤其是结尾“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更扩大了读者的想象视野,显得余韵悠然。
  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时代看到的是相似的社会现实。他们所处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决定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释放对黑暗丑恶现实的失望苦闷感伤,抒发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和《天上的街市》是两位诗人从丑恶现实中幻化出的两道美丽的理想彩虹,是从丑恶社会污泥中出落的两朵美丽的理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