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异曲同旨 匠心独运

作者:韩世红




  同出自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的两则文言文:《核舟记》《口技》,虽一则是说明文,一则是笔记小说;一则描绘形,一则摹声,但二者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的艺术技巧上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无不体现作者独特的匠心和编选者独具的慧眼。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赏析,谈谈自己教学的感受。
  一、一线串珠,前呼后应;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口技》开篇即云:“京中有善口技者”,以“善”字概述口技人技艺非凡。而“善”字又统挈全篇,下面具体描绘三个场景和宾客们的表现无不紧扣“善”字,开头以“一桌、一椅……”概述道具之简,显其“善”,篇尾又以“一人、一桌……”呼应开头,再次强调仍显其“善”。《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之“奇巧”同样总括了雕刻者非同寻常的雕刻技艺,而下文对“大苏泛赤壁”这枚核舟具体说明时,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二字,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既总陈王叔远技艺“奇巧”,又与结尾“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这样开篇以一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行文主要内容都围绕这一特点而组织结构,一线串珠使文章结构完整谨严,而“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前呼后应的照应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既概括整体,又突出了局部,既使结构严谨,又重复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
  二、借物显意,侧面烘托;摹声状态,形神兼备。口技表演者的道具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之简,可窥一斑;王叔远雕刻的“大苏泛赤壁”所用的仅是“径寸之核桃”,用料体积之小,令人叹为观止。可恰恰是这么简单的道具,却表演了出神入化的生活物景,使人身临其境,宾客们各具情态;又正是这么狭小的核桃却雕刻上五人、八窗、篷、楫、炉、壶、34个字等这么多内容,艺人技艺之高超已不言自明了。而这都得力于作者巧借物具来侧面烘托,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行文的生硬、呆板。两篇文章的形象突出,还得力于作者细致的描绘,摹神状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场景逼真自然。如《口技》中先创设典型的生活场景,“深巷犬吠”——“儿啼——夫斥——妇乳——鼠闹”使人似乎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侧目倾听着这一人家的平凡琐事,而宾客们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又表现出听众的心情祥和,既而突出大火场景——“儿大哭、犬狂吠、人狂奔、狂风烈火”场景的陡变,听着心境也就陡变了,因而宾客的“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表现也就不足为怪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情态融为一体,使人物栩栩如生。而《核舟记》中对人物的描绘更是形神俱备。“峨冠而多髯”的苏东坡,“袒胸露乳”的佛印,以帽显人。而苏东坡、黄鲁直的“共阅”“各微侧”“如有所语”的专注和佛印的“卧”“诎”“竖”“倚”的超然,则通过其形体动作而传其神。而船后二舟子,一个以“攀右趾”的动作显其粗犷,“若啸呼”的神态显其闲散,一以“视端容寂”显其神态平静,“若听茶声然”的心理显其专心,使人物呼之欲出,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三、异曲同首,匠心独运。这两则文言文的作者各借不同的事、物,却表现出同一主旨:赞叹古代艺人精湛的技术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谓异曲同旨。而张潮把这两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许多相同匠心的文章编入这部集子中可谓慧眼独具。
  苏教版编者把这两篇文章都安排在初一年级语文课上,这无疑对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有着潜在的影响,调动其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且对学生作文结构安排、谋篇布局上内容的选择与叙写上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可谓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