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乡村的孩子

作者:蔡 诚




  那天,我去鲁迅文学院。在大门传达室,发现了一张通讯录,里面的名字,都是当代文坛年轻的实力派作家。这意外的收获着实让我欢喜,我最先想到的是采访作家刘亮程。还真幸运,现在正是休息时间,刘亮程答应了我的采访。
  刘亮程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抓”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对我的冒然来访,刘亮程显然没有作好准备,他穿着拖鞋,正在洗衣服,小小的单间,只够放一张床、一张书桌,还有一台兀自开着的电视。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刘亮程说就这样开始吧。
  
  爱和自然亲近的少年
  
  刘亮程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里。那是一个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感觉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刘亮程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刘亮程说他上小学时十分困难,在乡下有好多村子没有学校,自己上二年级时,得跑到六七公里外的村子去上学,那时体弱,跑不动,上课老是迟到,于是他父亲索性让他休学两年。刘亮程上小学时赶上了文革,那时候上学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停课是家常便饭。这对贪玩的刘亮程来说,再好不过了。刘亮程的小学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念完的。
  书没正经念,倒是从大自然中,刘亮程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事物,那些牲畜、草木、天气、阳光,等等,从此开始与一个敏感的童年心灵耳鬓厮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自然和他格外亲热起来,并且深深扎根进了他幼小而博大的精神世界。谈及这些熟悉的乡下事情,刘亮程斜倚床头,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还看着电视的体育频道,颇有些散漫的神情:在我们那样的乡下,是不会发生什么大事的,你说我每天面对它,除了这些小事还能有啥想头呢?
  于是他的故乡黄沙梁从童年开始就这样被他读烂了。
  
   乡土写作的三个阶段
  
  然而就是这些乡村生活影响了刘亮程的写作。也教会了刘亮程写作。
  小学时的刘亮程尽管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一直喜欢写作文,并且练笔不止。于是从小学作文开始,熟悉的乡村就走进了他稚嫩的文字。
  刘亮程的写作最初是从诗歌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狂欢的时代,是诗歌的声音在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时代。地处遥远边疆的刘亮程在内心深处也理所当然充满着缪斯的躁动。此时的刘亮程已经走过了放牛种地的少年时光,正在边疆一个农机站做着他的农机管理员。那是一个让人没有想头的工作,也是一个和他认识的乡村没有多少牵涉的工作,通过心中的诗歌,刘亮程充满了农机管理员之外的幻想:用诉说乡村的诗歌走出乡村!这些充满飘忽的,有关乡村情绪的诗歌,刘亮程一写就是十多年,从1982年到1994年,乡村诗歌陪伴刘亮程度过了人生最初的文学时光,那些青春的诗情迸发的时光,最终收获成《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梁的太阳》两部诗集。
  由于小有诗名,刘亮程告别了信息闭塞生活贫穷的乡村,告别了农村生活,走进了《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成为乌鲁木齐城的一位文化打工者。对刘亮程来说,文学是一条融入了梦想的现实的道路。文学从此成了刘亮程的专业功课。
  同样是时代背景的变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后,诗歌的时代成为过去。敏感的刘亮程写着写着,突然觉得诗歌开始限制自己了,于是他走进了散文。“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明白时代的变化,要选择读者所能接受的方式。” 刘亮程如是说。
  虽然改写散文了,但不变的是乡村在散文中依然是主角。如果说,他诗里的村庄是模糊的,难以让人琢磨的话,那么他散文里的村庄,则变成了明快的,可触摸的。
  在这个天山北部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有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还有风中的落叶和地里的虫子……他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的一分子。当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的时候,他就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活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乡土散文集,为刘亮程带来了巨大声誉。
  然而,刘亮程现在却不再写这样的文字了。眼下,他写起了小说,已经写了一半,年内争取出版。为什么不再写散文,刘亮程解释说还是和时代背景有关,自己思考的东西现在需要小说的那种广度和架构去完成它,而不是一篇散文所能容纳得了的。
  
  语文教育应该从大自然开始
  
  小时的刘亮程虽然贪玩,却十分酷爱看书。但那时在乡村,可看的书极少。他幽默地说:“那时,我主要是向我放的牛、向那些风中的尘土、向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学,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文学作品虽然对一个作家有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肯定不会有我家乡的一场风对我的影响大,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许多东西都影响过我,但最终影响我的肯定是这片土地,和我扎根其上的全部生活。” 这就是作家刘亮程。
  刘亮程的认字,是从大自然开始的。他认为语文教育首先是大自然的教育。
  “我是先看到大自然中的鸟儿,才学会了文字中的‘鸟’,进而认识了和鸟相关的事物。”刘亮程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的语文教育,恰恰相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教育,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认字教育,都是从认字,到组词造句,再到写作文,一步一步来的,很规范,但正是这个规范在一步步的限制你。比如,现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识字,它不是先让你从大自然中去认识‘鸟’,而是从笔划开始一笔一笔教你。可以说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都是从字词开始的。这种教育实用性不错,以后也看不出什么语言上的障碍,但从文学角度看,他从此就会离创新很远,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这也是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很难培养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刘亮程认为孩子对语文的天性就是这样慢慢泯灭的。“人生启蒙时,贵在认识生活,能自由地、开放地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被人安排地生活。”
  因为刘亮程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办,我们的采访不能进行太久,就只好和他告辞。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禁想,现在的刘亮程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那些乡下的事情,那些留给他太多的爱与忧伤,神秘与痛苦,那一堆土、一棵树、一墩蒿草、半截土墙……这些现在并不是天天能见到的朋友,在他今后的小说中,还会以什么方式来挽留?但我相信,如他所说的,一个作家的写作其实年纪可以再晚一些,从50或60岁开始,因为那时候一个人经过一生,然后坐下来写出的东西更美。想必他的乡村小说会更让我们着迷,我们真心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