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中学生的“贺岁大片”

作者:柳 拉




  又到年底了,看了下面这篇文章的题目,你可别真的以为有人为咱们中学生拍了贺岁片了,因为此“贺岁大片”非彼“贺岁大片”啊!
  (雨 田)
  2003年的最后一天,我侄子回到家对他妈妈说:“老师送给我们一个过年大礼包,内有27张‘贺岁大片’。”
  “贺岁大片”,乃老师印发的“篇子”也。
  我儿子比侄子小3岁,今年才初二,距高考还有4年半,所以他的“礼包”略轻一些,大约是20张“大片”。这些“大片”多是全国各地的考题荟萃,很多题目上还印着“广州”“青岛”“西安”等地名,还都标着“2003”,似乎表明是新鲜出炉,且来路正宗。
  我真嫉妒现在的老师们,能在资讯这么发达、技术这么先进的时代教书,广州的卷子通过互联网,不消几秒钟就传到了北京,再用打印机、复印机、轻型印刷设备成批地复制出来,当天就能发给学生,多么省事,多么高效!想当年我教书时,要给学生发一张篇子,得自己刻蜡版、推滚筒,刻得手指起茧,推得手腕酸痛。现在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一切OK!
  老师们省心又省力,他们发下篇子,许多并不收回评阅,只是在课堂上“对对”而已。可学生们呢?
  在临近期末的这些日子里,我不到14岁的儿子为了对付“大片”,几乎天天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有一天已经快一点了,我看他尚有5张语文“篇子”没有完成,都是文言文,想想自己当年考研古汉语得过90分,对付初中的作业还不是“小菜”?于是开始替他捉刀,可是做了两页,我就有一种想吐的感觉。非古文不好也,实乃这种将文章切碎剁烂反复咀嚼之作业,令人生厌也!
  老师们真的认为不断送给学生这样的“大礼包”,考试成绩就能上去吗?
  据我所知,为了对付海量的作业,许多学生不得不“联合作业”:几个好朋友将任务分解,每人完成一部分,然后互相抄。一个朋友的孩子开玩笑地说,他准备建立一个作业网站,实行会员制,只要交纳一定费用,都可以“共享”答案。他说,这个网站肯定火得一塌糊涂。
  我也调查过周围一些家长,他们大都像我一样,有过置道德于不顾替孩子捉刀的经历,他们当中有教授学者、著名作家、政府官员、科学家,甚至有教育学博士。把人都逼到这份儿上了,也真够黑色幽默的。
  我想,老师是相信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才不断炮制“大片”的。可到了学生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来对付“大片”的时候,效果不就大打折扣了吗?
  我还纳闷,老师们真的不懂学习心理学吗?不知道熟能生巧也能生厌吗?不知道厌倦将导致学习动机下降吗?不知道睡眠不足必然影响听课质量吗?不知道听课质量不高,作业就很难完成吗?不知道这种涸泽而渔之法,会造成恶性循环,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吗?就算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这也是笨办法啊。就算您认定“头悬梁锥刺股”是有效果的,也得来点有质量够水平的作业,不能就这么七拼八凑啊。
  我已经懒得研究这些非理性教学法为何会大行其道了,只觉得这很像一出荒诞剧。但我还是心有不甘,所以打算做一件事:把孩子某天晚上的全部作业复印两套,一套寄给校长,一套寄给教育局局长,请他们计时完成这些作业,看看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因为我不相信,我们的教育界真的都不再把学生当“人”,而仅仅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
  (摘自2004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