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一)

作者:严敬群




  【课标考点透视】
  
  1.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具体考查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以及作品感受的能力。
  3.阅读说明文,能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阅读中要注意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锁定考查热点】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的顺序。
  4.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5.概括说明的内容。
  6.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7.分析文段结构。
  8.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中考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2分)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管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受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2004年第4期)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以内)(3分)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2分)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2004年广东省中考题)
  
  【解题思路点拨】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句。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种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运用了“1/4”“两倍”和“越来越多”来说明了人们的听力变得越来越差;说明的方法较容易——“列数字”,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新兵的听力状况——“举例子”“作比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这也正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准确。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从这些词语来看,“比较”一词在这里的限制作用是最小的,因此应选择答案A。
  
  【参考答案】
  
  1.(共3分) 噪音对人的伤害。
  2.(共3分) 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2分)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1分)
  3.(共4分) 变得越来越差(1分)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3分)
  4.(共2分) A
  
  【考场误区点击】
  
  1.分析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考生易犯的毛病是:不从整个语段或全文着眼,忽视中心句和过渡句,答案以偏概全。
  2.辨析说明顺序,考生主要的失误是将说明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
  3.辨析说明方法,考生主要的失误有:①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混淆,如把“打比方”说成“比喻句”;②下定义与作诠释区分不清;③打比方与作比较混淆;④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会漏写等。
  4.分析说明的语言,考生易犯的毛病是:①不思考词语的本义,不分析句子的整体意思;②答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犹如蜻蜓点水,不得要领。
  
  【备考应对策略】
  
  1.从整体入手,会找中心句、过渡句、总起(结)句等关键句子,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锁定目标,抓住特点,进行细节分析,辨明说明方法。
  3.把握文段的组合规律,抓住语言标志,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构,概括文段内容。
  4.结合文段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推理、印证等方法,进行个性化表达。
  
  【能力提升演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走近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niǔ)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大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100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qī)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⑧_____________。据有关专家研究,一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减轻工业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⑨森林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应,这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1分)
  ①(niǔ)______带
  ②(qī) ______息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1分)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①_________、微生物资源、②__________:林地土壤、水分等。
  4.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⑧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说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请写在下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7、据报道,目前我国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