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程 翔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我把记叙文的写作看成是一项“心灵塑造工程”。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中学记叙文的写作首先应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选材的问题。同学们要选取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只有自己先受到触动,才能感动读者。其次是怎么写,就是对选取来的人和事进行提炼、加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记叙文不外乎写人和事。天下的人和事太多了,究竟写什么好呢?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世上许多人和事,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但有些人和事永远不会被忘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永久的记忆,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也是永不褪色的相册。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如浮光掠影,转瞬即逝;有的如石投水中,泛起涟漪;有的如惊涛骇浪,刻骨铭心。记叙文的写作,应该选取足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而不是写不痛不痒的内容。当然,触动的程度因人而异。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作者不同,敏感度也不同。有的人惊心动魄,有的人无动于衷,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有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选材,甚至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丰富了记叙文选材的意义。
  所谓触动心灵,就是对作者的心灵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者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或者触动了作者情感的琴弦,或者激起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受到触动的人和事,可以是亲身经历的。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回忆了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她是一个“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女子。就是这样善良的女子,却被杀害了。作者心灵世界激起了万丈巨澜,悲愤得几乎说不出话。受到触动的人和事,也可以是耳闻、阅读来的。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受朋友讲的一个故事的启发。电影《小芳》的剧本是编导读了一首短小的歌词《小芳》后编写出来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到西部采访,她了解到当地百姓因为缺水,一辈子都不能洗一个澡,即便新娘子出嫁也无水洗澡。敬一丹震惊了,心绪长久无法平静。后来,她把这件事写进了她的书中,震惊了很多人。在1998年抗洪战斗中,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和事,作者被这些人和事震憾,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可见,生活中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很多,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敞开的,就一定会被一些人和事所触动或震撼。
  能够触动心灵的人,有的知名度很高,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写的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感人事迹;《当代毕 》写的是著名电脑专家王选的感人事迹,他们是全球闻名的科学家。能够触动心灵的人,也有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比如2003年5月,正是“非典”肆虐北京的时候。一位乘客叫了辆出租车去火车站,细心的司机师傅发现乘客的症状与“非典”患者症状相似,就把汽车开到僻静的地方停下,给乘客讲道理,劝其到医院检查,并表示如果不是“非典”,自己愿意补偿他的火车票费用。乘客终于被说服了,司机师傅随即拨通了“120”。对他人的生命高度负责,这位司机师傅与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同样“高大”。
  触动心灵的事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朱自清先生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写的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记录了刽子手的滔天罪行。朱自清先生也写过《上帝的骄子——白种人》和《冬天》。前者写自己乘电车见到白种人的小孩的情景和感受;后者回忆父亲、妻子、朋友生活琐事。这两篇叙事散文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作者却感慨万千,念念不忘。可见,即便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也能激起作者巨大的心灵浪花。赫尔岑说过:“一沙一世界,一花一真情。”当我们的心灵世界与万事万物打通的时候,心中的激流就汩汩滔滔,汹涌澎湃,有一种千言万语不吐不快的感觉。
  过去,我们总是提倡观察生活,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是同学们处在特定的生活圈内,观察受到限制,不可能有丰富的阅历。再者,观察生活的提法容易陷入为写作而观察的“写作中心论”的怪圈。观察生活就是为了写作,似乎不观察生活就不能写作,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戴了有色眼镜的观察。写作是心灵的诉说,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每一个人都有丰富内心世界,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诉说的愿望,每一种诉说都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选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不用专门去观察生活。心灵对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它会随时随地提醒你、告诉你哪些内容应该写下来,因为心灵是眼睛,因为写作就是写心灵。
  程 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曾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语文教改探索集》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