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江月无言灯曳曳 我心悠悠谁人识

作者:李经文




  漫 成 一 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内容梳理]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正可谓“江清月近人”,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滩头景物隐约可辨,夜宿的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聚在沙滩上,他们睡得那样安适,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一条大鱼刚刚从那里跃出水面。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江岸,又是由近及远。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离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艺术技法]
  
  该诗的艺术技法主要是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反衬手法的运用,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典型。
  
  [诗意素描]
  
  奔走了一天的江水,也许累了,终于随着夜色悄然睡去。风很安静地栖在半朵闲云上,望着月亮在河里仰泳。有一个人,孤单地立在船头,与赤裸着身子的月亮对视,几步之遥的引诱,真的让一颗漂泊的心有点悸动。
  桅杆上的桅灯,一片柔和,温暖得像一双慈爱的眼睛。诗人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老家窗台上的那盏油灯,和油灯下,一头白发的母亲。今夜,母亲一定还在灯下,为远走他乡的儿子,纳那双过冬的布鞋!转过身,夜已深了,三更的梆声,清晰地从村庄荡过了河面。
  江边的沙滩上,一对双栖双宿的白鹭,在静静的月光下翻动了一下翅膀,又相拥着甜甜入梦。它们的恋情,能承受住季节的风雨吗?诗人似乎看到了远方相濡以沫的爱人,这些日子,岁月的风霜,又在她的额头刻下了几缕皱纹。
  一声水响,一尾鱼在船尾翻了个跟斗,又拨剌一声钻入了水中。它是不是想窥觊白鹭的隐私?平静的水面,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诗人从乡愁里醒过神来,才发现月亮正暧昧地挂在河边的树枝上,望着自己笑。
  (曾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