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古诗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银艳琳




  写 在 前 面
  
  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
  ——漫步古诗苑
   银艳琳
  从小到大,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读过、背过许多古诗,而我对古诗的感动,更多的是在我的教学之中。
  在课堂上,我们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诗人多么孤独苦闷,夜不能寐,翘望明月无限慨叹:“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个时候,同学们往往都能从纷扰浮躁的情绪中抽离,能在宁静纯粹的诗意中畅游。是啊,古人交通不便,亲人相见也非易事,因此苏轼只好借着月光,借着美酒遥想亲人了。然而,也正是这些情绪的苦闷和经历的坎坷,才催生了这使其他以中秋为题的诗歌黯然失色的千古绝唱。尽管苏轼一生坎坷,但他仍然把美好的祝福给了我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是大气磅礴啊!
  在这个时候,同学们不仅是在读诗,也是在读人生、读情感了。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大树,那么,古诗词就是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
  我对于古代诗歌美的欣赏,还有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有一位优秀的年轻女教师,在给同学们上古诗欣赏课,我旁听。她用那动人的嗓音向大家叙说道:“小时候,我喜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因为这首诗好记,爸爸妈妈可以早早就放我出去玩;上学了,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好的比喻;后来,我从西安到深圳来工作,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每当明月升起,我就禁不住想起我的家乡西安,想起我的父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我更喜欢这首诗,更明白这首诗了!”听到这里,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和诗歌也产生过这样的共鸣。
  古代诗歌是语言大树上的“繁花嫩叶”,它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精深思想,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采。
  当我们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受着不规范用语的影响,受着时尚生活的合围,年轻的中学生朋友们,真的有必要多读精美的古诗词,这样,你就是漂洋过海,也能感受到祖国和自己在一起,就不会孤单。古诗词博大精深,请你漫步古诗苑,你一定会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你一定也会和下面的同学们一样,有丰富的感受,有新鲜的发现!
  
  七 嘴 八 舌
  
  古诗中的乡愁
  深圳育才二中 王舒杨
  乡愁有时是苦涩的,犹如心底的秋季,是瑟瑟秋风下落叶的悲凉。乡愁是黑夜里的一缕清香,是心泉里的一丝苦寒,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却不会愈冲愈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回想起故乡的明月,想到与家人分别许久,想到全家都思念自己的心情,不禁登上山巅,遥望天际的故乡。漫天乌云下,压抑着作者的心,风吹拂着他的须发,乡愁就如那在风中飞散的发丝,交织在作者的心头。于是将无比的思乡情化在那缺少的一枝茱萸上,这份孤独与悲凉,又恰恰与白居易的诗句颇为相似:“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心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在《春望》中,有这样一句话:“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根本原因就是对国家动乱的悲思。乡愁成为了博大的“国愁”,在他心中深深划上了止不住的伤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在杜甫诗中,也有在思乡之后,听到家乡解放的消息,快意涌上心头的显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正写出了他的无比欢乐,手舞足蹈,最后喜极而泣,高歌痛饮,踏春色,乘千里马,飞奔回家乡的欣喜与激情。这激情与动力,正是久长酝酿的乡愁。
  不知何日,为获取真知,我将远渡重洋,看到与家乡酷似的情景,是否会随口而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赤子之心
  
  ——记爱国诗人陆游
  深圳育才二中 钟 昊
  看了《电视诗歌散文》中的《古代名人系列》后,我对爱国诗人陆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我眼前的诗人竟是如此伟大。他一生做诗一万余首。诗仙李白,也不过有三千首传世,陆游多他三倍有余,实在是叹为观止。
  当然,光是写的诗多还不足以称之为伟大。陆游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是那些气宇轩昂感人肺腑的雄壮的爱国诗。请看他以汉乐府为题所写的《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全诗以饮酒抒发壮志未酬的报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报国无门的无限惋惜;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中,他悲声长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一个普通的清晨散步时间,却让诗人想到国恨家仇,可见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晚年,他退居故里,过田园生活,却时刻不忘恢复中原。以至于到临死前他还写下了一首希望平定中原的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首教导孩子的悲壮遗诗,没有一个字说到个人、家庭,完全是忧国忧民。
  这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和他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向着恢复中原,再现汉唐雄风的目标奋斗。今天,这种精神也同样会激励我们为祖国统一而奋斗。
  
  古诗中的科学
  
  深圳育才二中 莫翠萍
  诗是古人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怀,寄托志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的诗人在游山玩水,体验生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诗句中蕴含了科学道理。诗人在作诗时,对美景、环境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这些科学现象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为后人所吟诵,并深入探究诗文的科学价值。
  科学在古代就很发达。曹植在雨后写下了《侍太子坐》一诗:“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不错,雨后的天空,飞尘顿消,洁净如洗,空气像过滤了一样,格外清新,这是作者的感受,我们也有同感。那为什么落雨能静飞尘呢?原来,下雨时大气的放电现象,使得每个下落的雨滴顶部和底部带有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空气中的负离子受到雨滴下部正电荷的吸引而粘到雨滴上,具有吸引空气中轻小物质的雨滴吸引了飞尘,于是飞尘就随着雨滴落到了地面上,使得空气清新,一尘不染,起到“时雨静飞尘”的效果。
  明月能勾起人一丝丝的愁意,在这月下诗人李白自斟自饮,吟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乍一看,我们以为诗人喝醉酒了,月光下怎会有三人呢?其实其中蕴含了光的相关科学知识。当明月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由于明月不同角度的照射,形成了本影和半影,“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从此句诗中,我们不仅看出了李白“一醉解千愁”的豪迈,也看出了他观察的仔细。
  孟浩然《宿相庐江寄广陵旧游》中有诗云:“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诗人听到叶子震动的声音。由于当时古人知识有限,不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空气可作为声音传播的媒介。当树叶随风摆动时,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是声波。声波再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听到声音了。
  古诗不仅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才华,还显现了诗文的科学价值。我们走进诗中所描绘意境的同时,也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在大千世界里,古诗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提高了我们的素养,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