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中考复习(一)

作者:周远喜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又到了六月,又到了分别的季节,《语文世界》将和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相册,一起唱起那首《毕业歌》;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又到了收获的季节,“非常档案”将伴你走进考场,满怀豪情去“试剑”。
  主持人:雨 田
  “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无疑是考生赢得阅卷者青睐的重要手段。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展示你的才情呢?
  
  一、厚重文化相传,诗词歌赋为怀
  
  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采用引用、列举、排比等方式,将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以显示出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你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将个人喜好融入作文。这样就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筹。
  如“诚信似乎永远属于那个富有诗意而华丽的时代,属于英雄的誓言,属于唐诗宋词,属于《清明上河图》繁盛的街市,属于一本厚厚的《三国志》……”
  这里的《清明上河图》和《三国志》虽属浅显的名词,但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增加文章韵味。
  一考生在《幸福是什么?》的开头中展示了这样一组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这是最常见最实用的展示厚重文化的方式,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展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
  更巧妙的引用是将诗文灵活化用,为我所用。如考场满分作文《思念是一道风景》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摇望故园,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突破语文学科界限,根据文章内容或中心的需要,融入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同样能增加文化信息,增添文章的文采。在考生的作文里,古今中外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看似顺手拈来,实则巧妙地展示了考生广阔的阅读视野,也展示了考生的才情。
  一考生在《读书真好》的结尾这样写到:
  “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它让我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让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这几句话暗用了王维、马致远、辛弃疾等人的诗词名句,读者会惊叹作者阅读面之广之宽;同时,引用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又增加了文采。其实,平常我们也没少玩过这类文字游戏,如将课文名或电影名或歌曲名大串连,组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如果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中心思想的需要,将其稍加改变引进我们的作文,不就是挺有韵味的引用吗!
  还需要说明,兴趣要有品位,绝不要盲目追求所谓个性而使其低俗化甚至媚俗化,如不少同学对所谓影星歌星的个人兴趣、爱好甚至隐私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谈起来如数家珍,如此低俗化阅读,绝对不会引起阅卷老师好感。
  
  二、体现新锐、深刻的思想
  
  思想深度体现在考生对有些问题或现象思考之深,有新锐的观点:他们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对古人或他人的认识或看法,或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如一考生在《我为环境深深的忧虑》一文中,在列举了一系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人们对此还悄然无觉的现象后,这样写道:
  “我们常常笑‘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太呆太傻,但在我看来,杞人定然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者,在几千年前,他就对人类的所谓‘人定胜天’有过深深的忧虑和含蓄的警告,可没有人能领会他深邃的思想。而今,依然有不少‘杞人’在为越来越差的环境奔走呼告,但也依然有更多的‘杀鸡取卵’的破坏者至今执迷不悟。我为环境深深的忧虑!”
  再来欣赏2003年湖北宜昌满分作文《柳丝飘》吧!或许你会得到更多的感悟。
  “适应是维纳斯的断臂,适应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她们各自有不同的风格。是谁说适应就是顺从?是谁说适应就是屈服?是谁说适应就是失格?难道你没看见吗?是谁闭门造车而落后?是谁固步自封而丧志?是谁负隅顽抗而死亡?是谁敢于挣脱封建的束缚?是谁敢于冲出祖宗的樊篱,创造出一片个性的蓝天?适应不是世故与圆滑,而是一种智慧与聪颖。我从飘飞的柳丝中看到了,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上看到了,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上看到了,从“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看到了……”
  文章在一番叙说之后,鲜明地提出了“适应不是世故与圆滑,而是一种智慧与聪颖”的观点,表达了考生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联想丰富,思绪飞扬,展示了考生厚实的文化底蕴。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着语似珠落玉盘,清新形象;排比和反问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初,“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币严重冲击着中国市场,还有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也相继开放。有人惊呼‘狼来了!’”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对此,国人的思考大都是‘我们的猎枪准备好了吗?’这是不是有闭关自守之嫌,有点保守滞后呢?我想,与其谈‘狼’色变,不如与‘狼’共舞。的确,当今经济已趋多极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全球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与狼共舞’,方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使中国跨入世界强国之林,这一观点应该成为国人的共识。”
  这位考生不仅能敏锐地抓住这一时髦的话题,而且议论中展示了对未来前瞻性的深刻的思考,显示出他的大气。这段议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这样的作文能不是满分吗?
  当然,没有平时的“厚积”,就不可能有考场作文的“薄发”。有道是“成功最喜爱光临有心者的茅庐”。还需要说明的是,展示自己的才情,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需要,不可乱用;即使是需要,也一定要有所节制,不可滥用,否则就有堆砌的嫌疑;展示要自然,无斧凿之痕,无炫耀之嫌。同时,展示要力求准确无误,无明显的差错,特别要避免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张冠李戴的现象,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再者,为了考场上能熟练展示,除了平时的广泛的阅读外,平常还应该加强针对性的训练,须知,“熟”才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