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形神俱肖 异曲同工

作者:舟 笛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
  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者好烦其令”使得百姓“病且怠”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由此表现了“繁政扰民”的主题;而《捕蛇者说》则经由捕蛇的老百姓蒋氏之口道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由此表现了“苛政食人”的主题。当然,“苛政”比“繁政”更让人不堪承受,“食人”比“扰民”更使人触目惊心!
  再次,在写作目的上也是如出一辙。《种树郭橐驼传》文末指出要“传其事以为官戒”,《捕蛇者说》在文末也表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都希望统治者能看到民生疾苦,从而安民养民,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最后,在写法上也有相通之处。《种》文在郭橐驼谈种树经验时先写了自身的“植木之性”,即“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概括起来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话,就是要保全和发展树的天性。然后说他植者是怎样种树的,他们种树“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看上去是爱护它们,其实却害了它们,最终的结果是“木之性日以离”。很明显,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以显现事物的差别,突出事物的特点,加强说理的力度,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由上可见,《种》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也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其他种树人的批评。
  《捕蛇者说》同样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开始,蒋氏就说:“吾祖死于是(捕蛇),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说着就“貌若甚戚者”,显出非常伤心痛苦的样子。然而当“我”建议“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却“大戚,汪然出涕”了。原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以致于其乡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乡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两相对比,当然“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由此“苛政毒于蛇”的主题也就昭然若揭了。
  综上可见,尽管《种树郭橐驼传》和《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作品,但却都是以小故事小人物来反映和揭露在政令多发、苛捐杂税之下“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可谓形神俱肖,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