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了解特点 理解内涵 品味语言 学习技巧

作者:吴心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实践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视作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文章,怎样才能准确、迅速地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呢?听听“名师”是怎么说的吧!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邀请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常见文体的阅读对同学们进行专项指导。
  亲爱的读者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噢,“名师在线”可是专为你开通的。
  主持人:雨 田
  记叙文的阅读,既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又有主观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初中生如何阅读记叙文,要谈的内容很多,现简要谈以下几点。
  
  一、 首先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记叙文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实用性的和文学性的两大类。从表达方式来看,虽然也有少量的甚至是精彩的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但主要的还是记叙,即写人记事。从要素上看,一般要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包括开端、发展、结果)。从篇幅上看,虽然有的也很长,如长篇通讯、报告文学等,但一般都比较短小。短小的记叙文,所写的人物都不多,一般主要的只有两三人,或一两人,其他人物多是为了陪衬或铺垫,许多记叙文的主要人物就是作者自己“我”。记叙文一般不虚构,多是以写“实”为主,写实际生活,写的事情也并不复杂。例如初中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写的主要人物就是“我”(儿子)和父亲,写的事情就是父亲送儿子去南京上学的经过,题目之所以叫“背影”,是因为作者几次看到父亲的背影,以此表达父亲的操劳和对儿子的爱,同时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深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作者的童年趣事和读书生活,写的人物主要是作者自己“我”。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为保家卫国与美国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写的人物有个体的马玉祥等,也有群体的英雄战士。冯骥才的《珍珠鸟》虽然写了“鸟”,但主要的还是通过写鸟来写人,事情是人鸟相亲的故事,通过“她”对“鸟”的珍爱和精心照料的记叙,表达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莫怀戚的《散步》写了“我”和妻子、母亲、儿子四人,写“我”是主要的,写其他人是衬托,事情就是一家四口人在春天外出散步,通过“散步”过程中发生的事,表达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和“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03年各省市语文中考题选的课外记叙文,如北京选的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上海选的《成全一棵树》、重庆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山西选的《最美的眼神》、武汉选的《一桩奇特的诉讼案》等,及一部分省市选的短文,也都体现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当然,记叙文中也免不了有一些描写、抒情、议论或说明,实际上完全“记叙”的记叙文并不多,一般是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但记叙文总还是以记叙为主,因此,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把握这一点。
  
  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从中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作者写任何一篇记叙文,总是要写出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事情,从而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包括所叙事情的人文内涵和作者的审美趋向。中学生读任何一篇记叙文,首先要整体弄清文章写了哪些事情或景象,写了哪些人、什么样的人,以及这些事情与人物有什么关系,这是最起码的或者是前提性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把握,理解作者通过文中的人和事,赞扬歌颂什么,反对批判什么,弄清哪些人和事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从中学习什么,借鉴什么,受到哪些美的熏陶和感染,得到哪些感悟和启发。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先整体把握文章,如《背影》写父子情,《我的老师》写师生情,《珍珠鸟》写人与禽鸟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少年生活之情,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写的是思乡之情,等等。整体把握文章的基调、主旨和人文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其意义可以说是理解一篇记叙文的前提。这一点对于解答中考阅读题至关重要,有些同学还没有整体上把握好文章的内容要旨,就匆忙回答具体问题,这样往往出错。
  
  三、 要学会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揣摩理解局部内容的人文内涵。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段或几段写得特别精彩,或者写得特别深刻,或者有丰富的内涵,对这些“局部”要认真地思考和揣摩。例如《散步》的最后,作者写:“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这几句怎么理解?为什么说“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因为“我”背上是年迈的母亲,“她”背上是年幼的儿子,这样“仔细”地走,既表达了家庭的亲情,又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说“背上的加起,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我”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使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肩负着社会责任。最后这几句话正是文章的“文眼”和“主旨”所在,而读了这几句话,读者可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当今的社会现实,可以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甚至还可能有多方面的更深的体味和感悟。再如《珍珠鸟》最后两句:“我笔头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两句话也是文章的“文眼”和“主旨”,即作者表达了人与动物,及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信赖”,这种“信赖”是创造世界的基础。同时,读者还可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感悟,如可以感悟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信赖”,联想到“诚信”是人的品格的基础,等等。中学生阅读记叙文,要善于发现文章中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部分,并认真思考揣摩,从而有所感悟。
  
  四、要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
  
  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语言运用和感悟人文内涵同样重要,而且二者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文内涵”在文章中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在阅读记叙文中,千万不要忽视品味语言。其中包括对词语、句子的品味,也包括对修辞手法和个性文风的品味。例如《春》和《背影》作者都是同一位散文作家朱自清,但个性文风迥然不同。《春》的文笔是清秀的、隽永的、新颖的,而《背影》的文笔则是朴素的、通俗的、真挚的,《春》是“清秀”文笔的典范,而《背影》是“朴素”文笔的典范,这就要我们细细去咀嚼品味。
  好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中学生读的课文和经过选择的课外文章,一般说都是语言比较典范的文质兼美的,我想,阅读记叙文,细细品味语言,很可能就自然地领悟到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和人文内涵。
  
  五、要学习写作技巧。
  
  虽然,一般的记叙文都以反映真实生活、抒发真情为宗旨,但是也不可否认,好的文章也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技巧。例如精心选材,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从20多个生动实例中最后只精选了三个。再如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的是顺叙,有的是倒叙,有的是插叙。文章的开头,有的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有的是故事发起,引人入胜。文章结尾,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余音袅袅……总之,正因为作者恰当地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才使得文章那么精彩。要边读边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这些写作技巧,阅读时也要留心学习。
  
  六、应提倡个性阅读。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人阅读同一篇文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不同的人在阅读时可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我以为在阅读中应该提倡独立思考,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正所谓“一千个人读《王子复仇记》,可能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足为怪。同学们应该试着对文章提出自己的理解。
  
  名师档案
  
  吴心田,山东省教研室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电视师范学院特聘中学语文课评课教师。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任中学语文教研员,至退休做教研工作近40年。编著出版《语文学习大全》《实用通假字典》《中学写作系列训练指导》《文言文扩展阅读》《语文教学艺术导论》等2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应邀作语文教学专题报告近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