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英雄的交响曲

作者:孙玉臻




  在人类历史风云激荡、苦难深重的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艺术家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分别作传(合称《名人传》)。在这三部传记中,作者没有对艺术家的生平做详细的叙述,也没有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着力刻画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三位艺术家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品格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的交响曲。
  
  内容梗概
  
  《贝多芬传》扼要叙述德国天才作曲家贝多芬的家庭出身、童年生活以及他一生的各个重要创作时期的活动,突出描绘的是这位天才艺术家同命运的斗争过程。贝多芬出身贫寒。父亲酗酒、粗暴,母亲是一个女仆,他从小在责骂与殴打中长大,其音乐天赋被父亲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23岁时,他离开故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乐章,获得了国际声誉。但不到30岁,他的听觉就开始失灵,最后耳聋。晚年,贝多芬生活在贫困之中,却在现实的苦难和反压抑的内心斗争中将其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度。
  《贝多芬传》传神地描写了贝多芬坚强独立的个性和坚定的意志。1804年他写了《英雄交响乐》,乐曲的手稿原是以《波拿巴》为标题的,当他听说拿破仑在巴黎加冕当上皇帝时,他勃然大怒,斥责拿破仑“原来是一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家伙”,马上将原标题撕下。晚年的贝多芬处于失聪的巨大痛苦中,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同命运进行顽强的斗争,终于写出了《欢乐颂》,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罗兰用“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这句话概括了贝多芬的一生,赞扬了贝多芬伟大的性格和坚毅灵魂中所隐藏的力量。
  《米开朗琪罗传》概括地描述了米开朗琪罗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艺术家的一生。米开朗琪罗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末期,其时正值异族入侵、祖国遭到奴役之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将一生都献给了艺术,终日忙于绘画、雕塑、建筑……夜以继日地工作,饥饿时顾不上进食,生病时顾不上医治,一辈子没谈恋爱、没结婚,孤单地生活着,最后在衰老贫病中孤独死去。传记突出描写的是米开朗琪罗一生努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他获得巨大成就之后的空虚和寂寞。罗兰认为他是天才的牺牲品,他的性格悲剧集中表现为天才与意志之间的矛盾,他的悲剧是一个天才以意志不断征服自身感情和智慧的“征服者的悲剧”。
  《托尔斯泰传》记叙了19世纪末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重要文艺创作活动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历程;记叙了作者对这个“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的钦佩与敬重;记叙托尔斯泰对法兰西思想的巨大影响。罗兰认为托尔斯泰的力量“并不在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气息”。传记对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博爱与和平的梦想、对文明谎言的攻击和现实主义的揭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者还敏锐地揭示出托尔斯泰的思想“具有时而妥协时而敌对的永续性”,在托尔斯泰的心灵与思想中,“统一性是绝对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他的热情斗争中,存在于他的艺术与他的艺术悲剧中”,——这个伟大人物的悲剧来自于生活与信念之间的矛盾。
  
  片断赏读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肌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古希腊神话中的三女妖之一,以生有美发著名,后因得罪火神,美发尽变毒蛇。编者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狂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得不对称。据莫希尔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往往有一副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1825年,雷斯太勃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勃罗姆·洪·勃隆太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吃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狂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于是于斯·裴奈狄脱说他无异“李尔王”。
   ——《贝多芬传》,第19—20页
  这时期史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把他当时的面目表现得相当准确。这一幅像之于贝多芬以后的肖像,无异葛冷的拿破仑肖像之于别的拿破仑像,那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巴充满着野心的火焰。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似乎不到他的年纪,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
  ——《贝多芬传》,第24页
  这一年所写的《第四交响乐》,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人家说:“贝多芬那时竭力要把他的天才,和一般人在前辈大师留下的形式中所认识与爱好的东西,加以调和。”这是不错的。同样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影响,塞弗烈特和葛里巴扎说他兴致很好,心灵活跃,处世接物彬彬有礼,对可厌的人也肯忍耐,穿着很讲究;而且他巧妙地瞒着大家,甚至令人不觉得他耳聋;他们说他身体很好,除了有些近视之外。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罗曼蒂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贝多芬要博人欢心,并且知道已经博得人家欢心。猛狮在恋爱中:它的利爪藏起来了。但在他的眼睛深处,甚至在《第四交响乐》的幻想与温柔的情调下,我们仍能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
  1816年时贝多芬说:“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仍和第一天见到她时跳得一样的剧烈。”同年,他制作六阕“献给遥远的爱人”的歌。他在笔记里写道:“我一见到这个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滥起来,可是她并不在此,并不在我旁边!”——丹兰士曾把她的肖像赠与贝多芬,题着:“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T·B。”在贝多芬晚年,一位朋友无意中撞见他独自拥抱着这幅肖像,哭着,高声地自言自语着(这是他的习惯):“你这样的美,这样的伟大,和天使一样!”朋友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再进去,看见他在弹琴,便对他说:“今天,我的朋友,你脸上全无可怕的气色。”贝多芬答道:“因为我的好天使来访问过我了。”
  ——《贝多芬传》,第37页
  勃拉息斯·赫弗尔依着法郎梭阿·勒德龙的素描所作的木刻,和1813年法朗兹·克冷塑的脸型,活脱脱地表现出贝多芬在维也纳会议时的面貌。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像在音乐中那么内行!否则我将战败他!”
  ——《贝多芬传》,第42页
  他和猿猴一般的丑陋: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瞩视时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这丑相,在童年时他已屡次感到绝望的痛苦,他自命要实现成为“一个体面人”。这种理想,为要做得像别个“体面人”一样,引导他去赌博,借债,彻底地放荡。
   ——《托尔斯泰传》,第333页
  在别人那样一任自然的态度旁边,他的禁欲的,严峻的神情,骨骼嶙露的头,深凹的面颊,僵直地交叉着的手臂,显得非常触目。穿着军服,立在这些文学家后面,正如舒亚莱所写说:“他不似参与这集团,更像是看守这些人物。竟可说他准备着把他们押送到监狱中去的样子。”
  ——《托尔斯泰传》,第357页
  一幅奇妙的肖像,我见了不能不感动的,说出托尔斯泰在这时代所感到的痛苦。他是正面坐着,交叉着手臂,穿着农夫的衣服;他的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他的胡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多么温和善良啊!它们看得你那么透彻。它们不啻在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睛下划着深刻的线条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很顽强,准备战斗。
  ——《托尔斯泰传》,第401页
  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白的眉毛,美丽的长须,令人想起第雄城中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容变得温和了;它留着疾病,忧苦,与无边的慈爱的痕迹。从他20岁时的粗暴狂野,塞白斯多堡从军时的呆板严肃起,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它锐利逼人的光芒,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他有何隐蔽。
  ——《托尔斯泰传》,第461页
  
  读书人语
  
  读罗兰的英雄传记,犹如跟随这位文学大家去游一座时代久远的欧洲古城堡。在通向大师们心灵殿堂的曲折回廊两侧,历史的时光映照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肖像。
  在通往贝多芬音乐圣殿的入口处,罗兰一开始就霍然推出一幅贝多芬巨幅肖像:那让人联想起雄狮的形象。这便是“典型的贝多芬”,他的威力,他的犷野,他的愤怒,无不给人强烈的震慑。在罗兰的指点下,我们还能分辨出这雄狮衰老时悲哀温柔的外表和这外表掩藏下永不消失的狂暴力量。再往前行,是一幅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画像,那里体现的是比较单纯的意志和信心。接下来的两幅是瞬间的特写:被爱情浸泡着的贝多芬那温柔可爱的一面。但这一生不断热恋的乐圣却不曾被爱情陶醉,在爱情的浪花下,是一成不变的坚硬的礁石。最后一幅是贝多芬颠峰时期的形象,表现的仍然是意志,但这是威临一切的意志。
  罗兰笔下的托尔斯泰文学圣殿里,也有四幅画像:青年时期完美主义者托尔斯泰眼中自己“丑陋”的形象,塞白斯多堡(及塞巴斯托波尔)的英雄与首都文学界格格不入的形象,身着农夫服的托尔斯泰,和晚年这位智慧老人的慈爱形象。
  罗兰是一位在美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文学家。因而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刻画多姿多彩。贝多芬出场时的肖像画浓墨重彩,既有对人物奇特外貌、典型特征的把握,更重视人物丰富精神内涵的发掘,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那眼神和表情中透露出的威严、坚毅、兴奋、愤怒、温柔、悲哀,反映出贝多芬这位伟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多变。贝多芬青年时期的形象则通过与拿破仑的对比来反映,隐含着这两位不同类型的“英雄”的复杂联系。恋爱中的贝多芬形象通过简洁的素描勾画出来。而木刻最能表现巅峰时期贝多芬那巨大的力量。托尔斯泰年轻时的形象是通过镜子折射出来的。这面镜子就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思想。对着军装的托尔斯泰,罗兰用一句不乏幽默的比喻便活灵活现。而“农夫”托尔斯泰和智慧老人托尔斯泰则全用素描手法,于简单中体现博大和深邃。
  这些形象有以油画、木刻、照片为据,也有根据史料记载或当时人的回忆描述,都有确切的依据,体现了罗兰这位学历史出身的文学家对历史真实的忠诚。
  罗兰在《贝多芬传》和《托尔斯泰传》中的形象描述,在整个作品的结构安排中是有精心考虑的。《贝多芬传》一开始就详细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完整的印象,然后分别在英雄、爱情和极盛时期各章,展现英雄的不同侧面。《托尔斯泰传》则在其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各选一幅,表现青年时期的躁动和迷茫,中年时期的深邃和老年时期的平静。这些形象,便构成传记人物的典型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