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锁定在题设的范围内

作者:黄 琼 斯 军




  扣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也是评卷者的第一标准。在中考作文中,考生因为偏离题旨而失分的情况屡屡发生。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谈一谈怎样将中考作文锁定在题设的范围内。
  
  写作导航
  
  偏离题旨的表现
  一 整体偏向。指一篇文章的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的要求,比如说,题目要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人拟出“要做个诚实的人”的文章,全文大谈诚实,丢掉了“诚信”中的“守信”的意思。
  二 部分脱轨。指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离心句、离心段,使得部分内容偏离题旨和文章中心。比如《我关注“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一文,记叙了“我”全天候守在电视机旁关注飞船的情况。中间写母亲教育“我”不要因此耽误学习,顺势写“我”以前痴迷于电视导致学习退步的经历,结尾才回到“我”看飞船而获得自豪感的文章中心。这篇文章中途插入“影响学习”一段就偏离了题旨。
  三 表达失当。有些题目对写作内容或文章体裁有限制,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比如题目是“小议志气”,文章如果有成段成篇的描写,就不符合该题目要求写议论文的暗示。还有的小作文要求进行场景描写,如果你大段描写人物言行就不妥当。
  
  偏离题旨的原因
  造成偏离题旨的原因,首先是审题不准,错误地理解了题意。比如说,题目是“责任”,你将它等同于“任务”,就会写别人“指定”你担任的工作,而不是写自己“应尽”的职责。曲解题意,写作极容易离题;其次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写作时随意性大。特别是话题作文,有人以为只要写作内容锁定在话题范围之内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符合话题理所应当,扣住你自己拟定的文题写作也很重要;三是没有掌握一定的点题方法。比如,有人重视开头点题而忽视结尾点题,或者在中间部分跑了题。
  
  锁定题旨的方法
  保证文章沿着题目设定的方向行文,关键是要学会审题:首先是整体了解试题的全部内容(如题目性质、材料内容、要求、文体、规定字数以及明令禁止的事项)。比如,明确不同性质的题目,选材立意侧重点就不一样。如果以“兴趣”作话题,文章写有兴趣无兴趣都可以;如果是以“兴趣”作题目,文章就不宜写无兴趣。其次,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的关键性文字,主要是指题眼(如主谓短语类试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试题中的修饰语,动宾短语类试题中的动词等)和话题本身。对这些词,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这也是课堂”这个题目,通过解释而明确“也”是“同样”的意思,或者删去“也”变题为“这是课堂”并与原题进行比较,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能写教室以外的“课堂”。最后是带着对关键部分的分析与认识回到整体要求中来,进行综合后选定写作内容。遵循整体了解、局部推敲、综合权衡这三步,能保证文章沿着题目与材料诱导的方向选材立意。
  掌握点题、扣题写作的方法,也是保证文章符合题旨的重要途径。其中,篇末直接或含蓄点题至关重要。此外,开头点题、中间多次点题、变换语言表达形式反复点题等方法也很有效。
  
  典型题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上学是坐车还是徒步?吃饭是要荤菜还是素菜?是说难听的真话还是说好听的谎言?是锁定真善美还是放纵假恶丑?朋友,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什么样的选择?你是怎样作出选择的?
  请根据你的经历和体会,自拟一个含有“选择”二字在内的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失误提醒
  
  面对以上题目,在扣题写作方面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写“他”不管“我”。题目再三点“你”,甚至明确要求“根据你的经历和体会”,但有些同学不以为然,撇开自己的经历而写他人、他物,不合要求;二是不能恰当设置和运用被选择的对象。“选择”是指在二者或多项中挑选、择取的意思,没有指出选择的两个或多个对象,或者不谈选择的理由,至少属于扣题不紧;三是转移了写作重点。虽然是自己拟题,但“选择”必须出现在题目之中,并且宜于作为题眼,或者处于显要位置。这一点容易做到,倒是写作时有人抛开了“选择”而写其它,比如拟题为“选择与抛弃”,文章大谈“抛弃”,而忽视“选择”,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针对以上问题,要在全面把握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将选材的视角放在“我”的经历上,或者直接叙写“我”的选择历程,或者用“我”的经历作为例证。应该全面审视自己拟就的文题,围绕其中的题眼来选材立意。还应该展示人物作出选择的心路历程或充足理由,扣住“选择”二字写出优秀文章。
  
  失误示例
  
   她选择让我飞走
   我是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麻雀。那天,妈妈让我和姐姐一起出去觅食。这可是我第一次没有妈妈陪伴的外出呀,我心里真有点儿害怕!(用很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事由。)
  “飞吧,小妹,”大姐用鼓励的眼光望着我。我跟着大家一起来到田野里,那些稻谷啊,小虫啊,可好吃了!我们又在地上做起了游戏。(这些描写与“她选择”无关,可以删去。)
  “轰隆隆”,啊,打雷了,紧接着大雨也来了。大姐喊道:“快回家呀!”我“倏”地飞起,大雨落下来,迷糊了我的眼睛。我觉得自己的翅膀越来越重,心里只想着快点找个避雨的地方。噢,前边有间屋子,我快速地冲了进去,“啊,好多人啦!”我惊叫一起,就掉到了地上。(行文已过一半,“选择”的主体即文章的主人公还没有出场,说明写作的着力点没有抓准。)这里是个饭馆,一个小姑娘走过来,一下子就捉住了我。我的翅膀湿漉漉地耷拉着,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她会把我怎么样?我警惕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小姑娘,我是这儿的老板娘,”一个胖女人眼瞅着我,对小姑娘说,“你把这麻雀给我儿子,我不收你的十块钱饭钱,行吗?”(这里指出了可供选择的一条路:转让麻雀。对另一条路即放飞麻雀缺少交代,不利于情节的发展。)
  完了,完了!我再也不能回家,再也见不到我妈妈了!我会死在那男孩手里的。
  小姑娘眼望着我,想了想,(一笔带过,没有写出小姑娘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后面作出的选择缺乏足够的信度和感人力量。)说:“阿姨,我不能把它给你。麻雀属于天空,不属于人。”说着,她用双手替我揩干身子,把我带到了门外……
  
  评改指津
  
  文题是“她选择让我飞走”,但是作者没有着力描写选择的主体“她”,也没有写出她作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因为选择必须要有思想和心灵参与,所以着墨于麻雀的心理感受,很难扣住题眼“选择”写出深意,也难以让人感到你落实了题干“根据你(指写作者)的经历和体会”的要求。
  本文宜作整体修改,即,保留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将第一人称所指调整为文章的小姑娘,从小姑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展示心理变化过程。在点明故事起因之后,要细致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以显示作出选择的思想基础,丰富文章的内容。
  
  升格佳作及评析
  
   麻雀,我选择让你走
  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麻雀,不经意间闯入了我的心灵……
  
  初遇
  雨来得太突然了。我上街吃饭,没有带雨伞,只好在老板娘的小饭馆里避雨。雨似乎不解人意,越下越大,劈劈啪啪的,还不时夹着电闪雷鸣。夜色越来越浓了,我开始担心起来。
  “呼啦”一声,一个轻小的身影闪过,我定眼一看,竟是只小麻雀。雨水打湿了它的翅膀,看来它是飞不起来了。于是,我伸手抓住了它。
  
  交流
  我捧着小麻雀,让它在我的掌心安安稳稳地伏着。它的头微微地低着,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翅膀湿漉漉地耷拉着,似乎极不情愿被人逮住。
  我抚摸着小麻雀的头,突然感到它好可怜。被风雨蹂躏,又落入它们一向认为很残忍的人的手里。
  “小麻雀,你放心,等天晴了,我会放你走的。”我说。
  小麻雀的眼睛一只睁着,一只闭着,时刻都在警惕着周围的一切。
  
  意外
  “小姑娘,你要把它放走吗?”老板娘问我。
  “嗯。”
  “我那小儿子老想抓只麻雀玩,可就是抓不到。这样吧,把你那麻雀给我,饭钱就不用给了。”
  “这……”我有点犹豫了。一只麻雀就能顶10元钱,听起来挺不错的。
  
  决定
  我又看了看小麻雀,它的双眼全闭上了。它兴许听到老板娘的话了,它知道我在犹豫。可怜的麻雀!它也许预料到自己的厄运了——横死在一个小男孩的手中。
  不!不会的!我想起了鸟妈妈,它一定在找它的小宝宝。小麻雀,你一定也在想家、想妈妈吧!就像我一样,在风雨凄迷的夜晚,特别想念着那个家……
  “阿姨,我不能把它给你。小麻雀是属于天空、属于它妈妈的,不属于人。让它回家吧。”
  说完,我走出了饭馆,小心地护着小麻雀,想象着阳光下它欢快飞翔着的样子……
  
  〔简评〕
  
  本文通过“初遇”“交流”“意外”“决定”四个小标题,突现了情节的曲折有致,又提示了不同时段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写“选择”,真实可信,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