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是悲是壮还是美

作者:王士玉 王 斌




  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斑羚飞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其内容是面对后有猎人的捕杀,前有山涧的阻挡,一群身处绝境的斑羚开始了一场与生命抗争的搏斗。为了种族的繁衍,头羚与老斑羚们义无反顾地跳向山涧,这是何等的壮烈。
  习题“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是可以烘托飞渡的壮美气势,弧形的彩虹与飞渡的弧线恰好相近,斑羚飞渡的气势美,有如彩虹一般壮美……”(教学参考书第85页)笔者认为“壮美”一词用在此处是值得商榷的。
  创作的动机总是具体的,而且一定要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时应采取一种紧密结合作品创作动机的观点。“飞渡”一文意在揭示当遇到种群的危险时,一部分斑羚要做出牺牲,才能获得种群的生存。文章高度赞扬了斑羚的牺牲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群体意识。悲怆气氛贯穿全文。文中三次提到彩虹,第一次“突然出现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意在描绘斑羚飞渡的情景;第二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意在烘托斑羚飞渡的悲壮;第三次“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意在用象征的手法赞扬头羚高尚的牺牲精神。用肉体搭起的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斑羚们用生命搭起的“彩虹桥”是崇高的,但它们被迫“飞渡”是毫无壮美可言的,是人的罪恶,是人对动物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此情此景实是“壮而不美”。《辞源》中“美”释为“外观之善也”,《现代汉语词典》中“美”释为“美好的事物”。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到这场悲惨的结局,我们怎能用“欣赏”的眼光赞美“飞渡的壮美气势”“飞渡的气势美”?难道这就不应该有一点悲悯和怜惜吗?而培养学生的怜悯之情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不也是本文所倡导的吗?
  文学作品的审美同作品内容美是不能等同的。《斑羚飞渡》一文让人感到斑羚精神的崇高,被它们的行为所震撼,这正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学的审美对象不一定是美的。它既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或者是美丑混杂。即使所描述的景是“美”的,也可能会透着“悲”的东西,如《荷花淀》中“月夜送别”一段静谧安详而动人的气氛。这种战斗间隙中的和平反衬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向往,为保卫这和平而去战斗。但不能说这衬托了战争的美,战争怎会是美的?
  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坚持作品的动机与效果统一,时刻注意作品的社会效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应充分发挥优秀作品影响学生、鼓舞学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壮美”一词用在此处形容“飞渡”实为不妥,在此提出与同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