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写,是一种品位

作者:毛志成




  写,是一种品位。但又不是说任何的写都是一种品位。我们说的“写是一种品位”,不是泛指一般性的书写,而主要指写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指作文。
  什么样的写作是一种品位呢?我看至少包括:有写作欲望,有写作兴趣,有写作才能,有写功,有写技。
  
  一、写作欲望
  
  人的欲望有多种,大多的欲望不是好东西。如私欲、贪欲、占有欲,以及盗欲、赌欲等等,就不是好东西,而且是十足的恶性之欲。但写欲,却是良性之欲。因为一个人只要有写欲,本身就是好事。因为写作活动首先是一种文明活动,甚而是道德活动、正义活动、美学活动。没听说一个庸俗不堪、丑恶不堪的人一边干盗窃、贪污、赌博、诈骗、抢劫勾当,一边很动情地写诗,写文章。总之,写是一种良性欲望,一种文明欲望。一个人只要有强烈的写作欲,本身就有文明意识、文明品位,就高于许多意识、品位。
  因此,在一个人毫无写作欲望、听到写作就头痛的时候,无论是怎样逼他写出好文章,还是向他讲一千条“写作目的”“写作意义”“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方法、技巧”等等,都是无济于事的。
  人们常常提到“写作兴趣”,而不愿使用“写作欲望”那样的词儿,认为那样的词儿太俗气。其实,写作兴趣的第一前提就是写作欲望(更高的是“写作冲动”“写作激情”),无欲望,兴趣何来?
  写作欲望是些什么样的“欲”呢?浅层的“欲”,其实只是基于用文字形式体现出的表现欲。听到“表现欲”三个字儿,很多人很可能不欣赏,认为是缺点。其实错了,文学行为首先是一种表现,包括表达、表述,有时也包括“表演”(当然,表现的目的是否正确,那是另一回事)。一个人连起码的表现欲(特别是说和写的表现欲)都没有,很可能也就连起码的写作兴趣、写作才能也没有。
  一个人为什么追求把一段话说得、把一段文字写得有美感?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表现,即表现他有高于一般性的见解,高于一般性的才气。还有一个词儿叫“作秀”,人们也不认为是个好词儿。其实一个青少年有作秀欲望、作秀才能是很大的优点,因为追求“秀”就是追求“美”。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写作欲的培养是第一培养。只要有写欲,哪怕他的写是傻写、胡写、疯写,也比什么都不想写、什么也写不出来要强百倍。在很多时候,家长、教师表面上在要求孩子、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才能”,而实际上搞的恰恰是对写欲的压制。用各种空道理、大道理、假道理、死道理,以及各式各样的“写作规范”,去压掉孩子、学生的自由写欲。这是写作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激发你的写欲,这是提高你写作兴趣、写作才能的唯一前提。
  
  二、写作兴趣
  
  兴趣和欲望是有区别的。欲望上升为兴趣,也是要有条件的。
  欲望有时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兴趣则是有意识的,有方向的。写作兴趣尤其如此。
  打个比方说,一个学书法的人或一个学画画的人,见了笔墨、纸张或颜色,便心里发痒、手里发痒,一定要写上几笔、画上几笔才过瘾。这就是兴趣。具体到写作也是如此,即使没有作文课,或是老师没有出示限定性的作文题,一个学生却有不间断的写日记、写信、写诗、写文章习惯,而且写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写的内容大都有一定想法、一定追求,这才是最可信可靠的写作兴趣。
  培养你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才能,光是靠课堂上的限题作文是不成的。当你将课外的随意性诗文(包括日记、书信)送交老师时,老师也要很有兴致地去读、去评。并很友好地赞扬几句,或是很善意地提出希望、指出不足。久而久之,你有了写作兴趣,使自己在特定的作文课上或特定的命题作文中也不感到苦恼,不感到压抑,稍一调动情绪便能写出老师指定的文章,这才是作文训练上的最大成功。
  顺便提一下,提高你的写作兴趣的前提之一就是强化阅读兴趣。一个没有阅读兴趣或在阅读量上不及格的人,写作兴趣往往是空的。
  写作兴趣也有良性兴趣和恶性兴趣之分,这一点对成年人来说更明显。良性兴趣是指一个人的写作目的端正,写出的东西重在有“真善美”品位,重在有“社会功利”价值。恶性兴趣则表现为唯重名利,或写出的东西内含着对“假恶丑”的推崇、标榜。
  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还不能如此上“纲”。但对学生诗文中的“精神质量”是高是低,是对是错,我们也要有所识辨,有所提示。
  
  三、写作才能
  
  写作才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作才气,一是写作功力(也称基本功)。
  写作才气是很重要的。很多语文教师专重对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训练,这很对,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才气的培养。而没有才气或才气较低的学生,俗称“灵性不够”,要想写出上乘的诗文也很难。
  才气不神秘,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不要太相信“写作天赋”,那毕竟带有偶然意味。应当承认,大多数青少年的文学才气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训练的。
  才气培养主要指“才情”培养、“才思”培养;才气训练主要指“才智”训练、“才识”训练。
  什么是才情、才思?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情感发育”要达标,对人情、事情要有较好的感觉能力、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写出的作品要多一点“情”,要入深入微一点;在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发挥能力上要强一点,在平常的事上要发现一点特殊的“意”,想得要与众不同一点(而又不是刻意的)。
  所谓“才智”“才识”,通俗地说就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道理,同样的事物,一经写成文章便要力求写得“俏”一点,涉及的生活常识、社会见识、科学知识力求比一般人实一点,高一点,多一点。至少,在语言通顺、流畅、无病句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炼一点,多彩一点,漂亮一点。
  
  四、写作“功力”
  
  俗语说“熟能生巧”,未必是对的。一个练了十年书法的人,写了一万张纸,写了一万遍,依然始终平庸,没有太大长进;一个喜欢下棋的人,下了一辈子棋,总是那么几个固定的路数,稍遇高手便盘盘皆输,被人称为“臭棋篓子”。上面说的人,做的事都很“熟”,但却压根儿没有“巧”过。
  熟能生巧,有时候可能是对的,但在很多时候是不可信的。上面说的练书法的人,喜欢下棋的人,何以不“巧”?关键的原因是两条:一是满足于一般性的“玩”,没有认真地临过帖,没有一笔一笔地向古今大书法家学过基本功,或没有认真地读一点《棋谱》,更没有向高手学几个真招;二是十年、千次都在重复,没有一点突破。
  写作也一样。才气固然重要,但“功力”更重要。有些青少年,包括一时被吹捧为“才子”“少年作家”“青年作家”的人,只看重才气而不重视文学基本功、文学技巧,尤其不重视其中的“功”和“技”,到头来只是昙花一现。做写作的“常青树”很难。
  还是要练一练“文功”,包括字功、词功、句功、语功。同样的一首诗,一句话,一段语言,用字、用词、用句、用意的水平差别很大。我劝你读那些确实高品位的名著、名作时,一定要分出些精力去做这样的事:一句一句地读,一个词一个词地体味、比较,一个字一个字地领悟人家使用此字时的基本功,对你本人的写作提高大有好处。
  
  五,写作技巧
  
  现在再来说“熟能生巧”的正确性了。熟什么时候才能生巧?只有在基本功过关的时候,久练而熟,才能生巧。
  而且,文学写作必须讲技巧,无技巧更无文学本身。白开水式的意思、语言,岂能构成文学?是文学,无论诗或文章,都必须有技有巧。
  李白想家,王维送友,这二位若不是写作上的高手,只是在那里喊些“我太想家了呀”“好朋友坐在一起,咱们使劲儿喝酒吧”,有谁喜欢去听?而一旦将平常话变成有技巧的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成了千古名篇。在这里,技巧决定一切!
  韩愈诗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中的“云横”二字,一般人只能写“云飞”“云飘”“云游”“云挂”,哪个能比得上“云横”二字有神韵?
  真正的技巧,不是投机取巧,不是故意“玩文”。除了掌握必备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到“意深”“意美”“意巧”。总之,“意”是主要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做出概括,只选用了两个字:“吃人。”这才是最高的“意”,也是最高的“巧”。
  技巧要靠练,但“技高”必须源于“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