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乡关何处

作者:陈幼馨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一直以来,趵突泉在我心底涌动,是姥姥浓重的山东口音,让泉水活了起来;西湖的碧波在我脑海中荡漾,是祖父的一腔吴侬软语,撩动了水面波澜。那或眉飞色舞、或垂首敛眉的神情,使我自有记忆以来,便意识到,自己不只有一个故乡。
  千山万水外有一个地方,那儿黄橙橙的麦穗能堆成小山,柞蚕每年都吐着色黄而粗韧的府绸,黄河的水带着泥沙滚滚入海。浩浩长江的南方,也有一个地方,那儿竹青茶香,有着向晚时船家女的婉转歌声,有着湖畔因风飞扬的柳枝。那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故乡。
  我用稚嫩的听觉神经承接相思的重量,长辈们浇灌乡情的心血涓涓滴滴,在岁月的催化下,酿成一坛高纯度的烈酒,我在懵懵懂懂的年纪,仰头灌下一杯又一杯,饮尽醇醪,也咽下糟粕。即使不曾见过那片麻岩积成的谷地,不曾感受过被钱塘大潮拍打的滋味,仍有一份牵系在血脉中起伏。童年的脑海中,兀自勾勒一幅想象的云和天空,北方的山水与江南的风月,在模糊的轮廓中若隐若现。历史的酒精接着发酵,一次次的憧憬凝聚成强大的后劲,就这么一厢情愿地醉了十几年。
  大明湖畔火般红的丹枫是什么模样?可爱的泉水之乡,是否真的用一支筷子往地下一扎,拔起来便是一线清泉?中学课本上扭曲着尾部纤细的蝌蚪文,来自我熟悉又陌生的东土;两千年前的风云际会,登临巍峨独尊的东岳泰山而小天下、百家争鸣的纷纷扰扰中成一家之言。同样有着湖光画舫,祖父的思念系在神州的另一端,湿润水泽漫成的芙蓉浦,那儿真的有游女带花偎伴而笑吗?窈窕的西湖,收编词人的文墨,珍藏世间浪漫的传说:把美熨贴成本体生命的苏小小,滴泪成湖永不言悔的白娘娘。最重要的,“听说过海宁陈家吗……”祖父微眯了眼,难掩一份迷离的色泽。楚天阔,我还透过文字,看到江畔那一个个挣扎的灵魂,被流放到我故乡的土地上,仰头悲切地向苍天追索一个答案。
  
  追索一个答案——
  从重重相叠的山峦与悠悠摆晃的水影中抽离,悬在海滨的一座岛屿上,小小的盆地里,家乡在记忆与口述之间逐渐风化,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被整个时代流放,硝烟味随空气流动,那块龟裂的土地,他们曾用鲜血试图挽留。“我们再也无处流浪也无处逃亡”是什么意思,年幼的我自然不懂。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是否多少带着些抗战神圣使命的冲动,或年少轻狂时对革命的浪漫想象,已不得而知。我所能捕捉到的只是几句随意哼唱的军歌,和一句接一句的想当年,像卸甲的士兵抚摸昔日战袍。但麻醉消退,新的痛楚迅速占领神经,汗水在现实生活的压榨下涔涔渗出,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所以他们只把笼统的记忆转述给我,任我捧着那经过某些想象拼凑的记忆继续拼凑想象,而我,又该向谁追索一个答案?
  在历史课本短短的三行细明体外,人们用生命纪录时代。烽火连天的日子,祖母和姥姥各自抱着刚出世的父亲和大舅,一南一北,同样顶着头颅上方嗡嗡作响的防空警报,夹杂在一大批眼神空茫的妇女中,拖着婴儿的啼哭,下意识往前踩出一步又一步。不得不登上那拥挤的大船,命运的手,大笔一挥,笔尖遥指海峡对岸一座陌生的小岛。灌入耳中的海风,是命运时而发出的阴惨一笑,大明湖的藕花和西湖的茭荷,被一波波拍向船身的浪涛越推越远。我仿佛就看到姥姥撑起孱弱的上身,伏在桅杆上,向汪洋大海吐出满腹道不尽的辛酸……
  正史无法记载的边缘,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将深深浅浅的皱纹拉直,又扭曲成野史的线条,一部又一部饱含希望与失落的野史,隐藏起一页页绵密的凄怆,我小小的手怎么翻也翻不到故事的最后章节。于是,故乡的美好,在无以名状的憧憬中迅速扩大,等待着长大成人的我,在现实与想象的反复纠葛中,被强烈的矛盾逼入思维死角。
  冬日覆盖于南天门的雪,我何曾见过?可是合欢山上的银白世界,确实曾凝结在我兴奋的瞳孔中;武侠小说中传奇的雁荡山我又何尝去过?可是花莲东海岸鬼斧神工的峡谷,至今仍令我心慑。记忆的母带上,那些陈旧的部分,早已不如往昔那般滑出悠扬的乐声,让我不明究里地陶醉。于是,填写档案资料的籍贯栏时,空气中充斥着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质询,海峡两端,文化的重叠与断层全部堆在眼前,我单纯的逻辑模式早已不知如何分辨谁是谁非。不正确的意识形态不见容于当今社会,可是,谁又能给我一个完整的理由,告诉我什么样的认同一定错误?
  恋上脚下的这块土地已不是一日两日,打从出世就吻上了岛屿的温度,我几乎能默背出系于整座海岛的记忆:在克难街懊热的小公寓阳台上吹七彩泡泡;在梅园新村临时拉起的蚊子电影院前看桃太郎。野台戏对我而言并非历史名词,艋舺是台北盆地繁荣的滥觞,也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龙山寺台前台后唱不停的歌仔戏,还有南机场狭窄巷弄内独一无二的红龟粿。当然,雾社山间曾回荡着我恣意的笑声,恒春的夏日阳光曾晒红我意兴风发的脸庞。而情欲牵系的最主要依据,是和我一起成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可亲的人们,无须想象,我们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同一个时空。每日耳鬓厮磨中凝聚出的情谊,全爬上一本又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交换日记。还记得:段考前大伙儿不顾一切地排队去看云门舞集的公演,在教室里滔滔不绝地讨论着屏风表演班的演出……还有,淡水河畔二月的冷风中,有我与文友热切的承诺。或许因为投注的感情太深,岛屿上发生的每件事都牵动着我的悲欢;百年大地震后好几日无法成眠,每每想到两个月前暑假时,社团才去南投城乡交流,当时大家还说要再来拜会月下老人,怎么一夕间日月潭中的光华岛就不复存在了?副刊上《黑暗沉落下来》的标题逼人眼帘,简直不敢继续往下读,惟恐自己会克制不住情绪而在众人面前落泪。
  不记得从何时开始迷上阅读,时代的幸与不幸在我眼球上跳动,作家用毕生之力将魂魄燃成焦色的文字符码,时而烧灼我年轻的心脏,而最疼我的姥姥,把曾有的年华,编缩在一张张黑白相纸上。血缘在指间悄悄遗传:“喏!这是你舅姥爷,以前寄了块玉佛给你的舅老爷,还记得不?这是我大表姐,她娘去得早,我奶奶疼女儿,她做小孩时就接来和我们同住……这是你妈妈小时候,看看和你多像!”再下一张是我了,16岁的神采飞扬,亮绿色的身影被随手安插在一连串黑白中,显得格外突兀。而突兀的何止是形貌,还有我复杂的困惑与茫然:希望自己能拥有江南女子的温柔细致,又总爱追随北地人豪迈粗犷的格局,写些似男儿手笔的篇章。但在内心深处,我最重视的,是自己能否散发一种特质,一种足以代表抚育我的这块土地的特质,让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的名字独树一帜。
  我执着迷恋的汉字,在古籍泛黄的书页上大气游虹,同样地,乡土文学的生命风貌,也不断滚沸着我奔腾的血液。时代的悲剧是利刃,而笔墨的诠释将伤口镶嵌成血红的花。
  有很长一段时间,迷失在传统古典与本土潮流中不知所措,直到读到了林文月的《读中文系的人》:“尽管全世界的人都想在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绝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绝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歌德死去,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我这才体认到:我希望屈原、苏轼、曹雪芹的文字永远活着,自然也有责任不让赖和、杨逵、吴浊流悲悯的情怀死去。
  祖父仍旧半睁着老迈的双眼诉说家乡的一景一物,抽象的故园在絮絮叨叨的语调中,透出陈年的色泽。教科书上描绘着早已不存在的秋海棠,但苏堤的春晓还是美得教人迷醉,我的耳膜还是钟情于姥姥的往事。故乡,在时间长河的汇流下,越发显露包容和宽阔。
  而我,只想在每个记忆与想象的边缘缓缓掏寻,掏寻神州大地和“福尔摩沙”上提练出的人文结晶。将故乡之赋我的质朴柔婉亲切熔铸成力量,支持我对不同族群付出同等的关怀。让原乡泱泱的文化,与台湾自由发展的多元艺术,浩浩荡荡再熔铸一世纪傲人的风华。最后,我终于不必再惶惑,何处才是自己归去的方向。(选自《台湾文学选刊》,本刊有删节)
  
  [推荐人语]
  本文获第19届台湾学生文学奖散文奖第一名。作者以16岁的年龄思考精神故乡的归宿提出了现在很多人都有的认同困惑,对自身定位有建设性的思考,以“中国文学”作为认同对象与精神故乡。这种气度何等雍容,襟怀何等辽阔,气势何等雄浑。文词优美,语句厚实,值得玩味。
  (山东青岛七中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