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读出感悟 教出个性

作者:王 恒




  当我看到新教材中刘金的驳论文《<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时,我的阅读兴致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两篇课文都与《枫桥夜泊》有关,而且都写得极具个性。看过之后,想马上把这两篇文章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去比较,去体验。所以当我教《新解质疑》这篇驳论文时,便有意打破常规,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目的是想教出新意,教出个性。
  
  一、比较阅读,感悟学习
  
  这次课前预习,我把《不朽的失眠》迁移过来,放到学生面前,同时,我把学生阅读视野向外延伸,布置预习题,让学生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来拓展阅读视野,让学生探着身子去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课堂发言空前活跃。阅读了《不朽的失眠》,不少学生说他们仿佛跟着张晓风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体会到一个没资格参加“琼林宴”,没能“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落榜士子的“沮丧”和“忧伤”等等。阅读了《新解质疑》,不少学生还说不仅了解“质疑”者的“疑”从何来,而且也从中看到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仿佛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更多的学生却说从“质疑”者的“质疑”中感受“学贵有疑”的精神,学会“疑在无疑处,疑要有理据”。可喜的是其中一位学生查阅资料后说:“张继以神妙之笔,在‘江枫渔火’和‘愁眠’之间着一‘对’字,不仅将自身与渔家联系起来,而且隐而不露地点出这‘愁’是因渔家的疾苦,百姓的艰难所触动的”;还有一同学由此而联想到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说词作者成功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和诗句,使“夜半钟声再次回荡在人们心里”……真是见仁见智,各有心得。
  听着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感受到他们高涨的激情,我也被感染了,激动起来了……学生们阅读的个性,伴着各自的感觉发酵着,奔泻了。这堂课我赢得“满堂彩”。
  
  二、品出新意,教出个性
  
  阅读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是常事。学生的阅读能有不同的见解,这正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必有教学的创新。因此,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诸多见解和看法,没有给出标准答案。无论是说张晓风的现代版的“唐诗”,新解者的“新解”,质疑者的“质疑”,还是唱“涛声依旧”,我觉得都是阅读个性化和差异性的体现。一千多年了,张继和《枫桥夜泊》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没有谁能够知道。他留给后人的只不过是28个“具有魂魄的美丽的方块字”。《不朽的失眠》中“他”到底是唐诗人张继还是现代女作家张晓风,人们不得而知;“新解质疑”中到底是“新解”有据,还是“质疑”有理,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对其是非曲直纠缠下去,只要对学生讲明驳论的基本方法、作者驳什么、怎么驳即可;对于“关心渔家疾苦,同情百姓艰难”的见解和由此而联想的“涛声依旧”那更显得难能可贵……诗的本身没变,28个字没变,变的是读者的个性,变的是读者的境遇和心绪。正因为这“不变”和“变”,才使这首诗历久弥新,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古今恒传。
  我们语文教师,在“不变”的课文中,能否“变”一下教法呢?而我们的学生也能否“变”一下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