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后质疑

作者:李应林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一线的老师读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质疑”,体现了课文阅读的差异性和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它或许向我们提示了一个信息:师生正在从教材的忠实传承者走向教材的叩问者和再创者。这,将是语文学习的深层突破和崭新境界。期望广大师生积极展开与教材的“对话”,本栏目就是为你创设一个“对话”的平台。来吧,朋友,在这里,你和你的锵锵之音是独一的,但不是孤独的。
  ——特约主持人:黄 伟
  我以为此文不宜编选。
  
  一、可读性较差
  
  1.阐释冗繁。《质疑》评析了“新解”考证和索隐式的赏析背离了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对此引述了大量论据。单是反驳“新解”一文把“乌啼”诠释为“乌啼桥”,证明“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这一点,作者引用了乐府《乌夜啼》、乐府琴曲歌辞《乌夜啼引》、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乌夜啼》曲和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四种材料来相互佐证,材料相互叠加,学术味浓,且有繁琐累赘之嫌。加之本文涉及反驳之点较多,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读之,味同嚼蜡。
  2.语言生涩。《质疑》一文多用长句,且频繁使用疑问和反问句式,其中还夹杂不少文言词,这便加大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比如,“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可证?如无文献史料可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
  3.思维僵化。“新解”一文虽有它的不合理之处,但未必不是一种解读方式,对于诗歌的赏析更应尊重其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有新解一,还会有新解二,为何偏要统一纳入到《质疑》一文的解读范式中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质疑》不也应引发人们的质疑吗?
  
  二、教师不好教
  
  1.学生没兴趣。由于可读性差,学生就不喜欢;学生不喜欢,教师就难教。据调查,在我带的两个班124名学生中,就有115人表示没兴趣。学生不喜欢、没兴趣,教师教学的尴尬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这能怪学生吗?
  2.课文难度大。表现在:(1)课文远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2)这篇课文涉及到不少文艺理论知识,初中学生文艺理论知识特别是诗歌赏析方面知识非常贫乏。在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赏析的文章几乎是空白,突然嵌入这样一篇“诗论”,对于师生都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