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以心灵赢得心灵

作者:海 川




  
  《语文世界》: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语文名师,您一直在教学一线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请您向同行们谈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李镇西:以我自己的体会,中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应该博学、睿智、民主。我当然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些,但我愿意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以兴趣激发兴趣。教师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的去“化”学生。
  以能力培养能力。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是很难培养起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在这里,“培养”同样首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我爱读书,并常常一边读一边写下读书随笔,每写完一篇读书随笔,我都要拿给学生看,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批判。每讲一篇新课,我都要给学生讲讲我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和我一起思考。我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我都和学生同题写作,在作文评讲时,我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评判,同时,我又给学生讲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构思、如何遣词造句的。
  以思想点燃思想。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有时还引起一些学术争鸣,这为我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每次我在报刊打笔仗时,我都给学生读有关不同观点的文章,启发学生思考、辨别,并且鼓励学生也和我展开思想论战。
  《语文世界》:能谈谈您上中学时学习语文的情况吗?它对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有怎样的影响?
  李镇西:中学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有好几位。现在想来他们对我最大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以文学的魅力感染着我,使我对语文充满了兴趣;同时,不断给我以鼓励,最终使我成了一名文学爱好者。初中的语文老师学识极为渊博,而且风趣幽默,那时我天天都盼着上语文课。记得初二时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写诗,我写了一首长“诗”《在广阔的天地里前进》:“在明朗的海空上,矫健的雄鹰展翅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里,革命的青年茁壮成长……”语文老师大加赞赏,给了我最高等级“优秀”。当时我并没有想过长大要当语文老师,但后来我踏上讲台后,却一直情不自禁地把当年的语文老师作为效仿的榜样。
  《语文世界》:您提出了“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思想,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李镇西:这个话题有些大,我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这里所说的“学术氛围”,显然不是专家学者在学术论坛上进行争鸣探讨的那种氛围,但这不妨碍中学语文课堂上充满一种民主平等、富于批判精神而又闪烁着创造性智慧火花的学术氛围。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与其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不如教会学生治学——虽然同样是获取知识,但前者是由教师灌输,而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大脑去探寻,其收获除了知识更有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主张在教学中向学生公开备课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这既显示出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信,又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民主。而且,师生共同占有参考资料,大家研究课文就不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和消化资料,而不成为教参的奴隶。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语文教学课堂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通往真理的道路。当然,并不一定每一次观点交锋都会有一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就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教师组织课堂上的思想争鸣,还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及全篇主旨,分析某一语句的含义,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把握某一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得失等等。
  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思想养料、学习写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以破除学生头脑中唯书是从的迷信思想。对古代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也勇于指出;对当代作家的名篇,学生则容易盲目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给学生读一些课文的原稿和修改稿,说明任何佳作都不可能绝对十全十美,并带头在名篇中“挑刺”。渐渐地,学生的思想解放了,也能逐步发现课文的美中不足之处。学生向课文质疑,并且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实际已不仅仅是怀疑了,其中还包含有积极创造的因素。这样做,并不妨碍学生对作家的尊重和对课文的欣赏,只是不迷信罢了。
  指导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既是治学方法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形成独到见解的能力的有效检验。教《守财奴》,我指导学生就课文末尾“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的理解写小论文;学《雷雨》,我要求学生撰文分析“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感情”;讲《林黛玉进贾府》前,学生便在预习的基础上写成了一篇篇小论文。与一般的命题作文不同,学生的这种小论文更带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自由和个性色彩。
  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偏差。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者应随时克服谬误,接受真理。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创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虚怀若谷、善于容纳不同观点,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的学术道德。“让思想冲破牢宠”,也包括让学生冲破自我的思想束缚:自以为是而固执己见,习惯接受现成结论而不愿追求探索新知,思想方法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我曾让学生研究他们的作文状况,针对中学生作文中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公式化、雷同化现象提出批评——写女教师,总是“像妈妈一样慈祥”;写小孩,总是“大大的眼睛”;写安静,总是“掉根针都听得见”等等。分析文学作品,我让学生尽量冲破“好人坏人”的思想框框,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把握人物丰富多彩的独特个性。
  师生对话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应该体现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语文世界》:对于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听说您的孩子语文成绩很好,不知道您是怎样指导她的?您认为初中阶段应当怎样学好语文?
  李镇西:我女儿现在读高二,语文不算特别拔尖,但还算可以吧!从小学起,我对她语文学习的要求就六个字:多读多写多背。所谓“多读”,就是多读书读报,当然包括中外文学名著;所谓“多写”,就是勤于练笔,坚持写日记写随笔;所谓“多背”,就是背诵古典诗文,从中汲取语文营养。语文学习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全部奥妙无非就这三点。这三点也是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的。
  说到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建议,除了以上所说,我还想特别强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就是说,同学们不要仅仅把语文学习看成是课堂上的事情,而要把整个语文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比如,大街上的广告、店铺的招牌、流行歌曲、新年贺卡……都可以成为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素材。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写作,都不要当成仅仅是应付老师的语文作业,而要看作是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把“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把写信、写日记、写随笔,都看作是生活的记载与心声的表达;千万不要为考试而学语文!那样不但很累,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当同学们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时,不但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而且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可谓“多情却被无情恼”;而如果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把课内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不但能够大大提高,最后的应试成绩也自然如水到渠成令人欣喜。这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语文世界》:谢谢您回答了这么多问题。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祝福您和全国的语文老师幸福、快乐!祝福每一位同学都拥有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