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知识链接:学会读现代诗

作者:徐广军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最富于灵气。在校园文学方兴未艾的今天,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下面就同学们如何去读现代诗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同学们有天然的感召力,因此诗歌容易被大家接受。引导学生欣赏诗,创造诗意的生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提高同学们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去读现代诗呢?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节奏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节奏感,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和对仗,同学们很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现当代诗歌同样是有这方面要求的,同学们应了解节奏和分行的常识,以帮助朗读和理解诗歌。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通过回忆天真烂漫的美好童年,以“蟋蟀”作引,运用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形象,表现共同的母爱,揭示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文化情结;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关于押韵,现代诗不同于古诗词,没有那么多格律的限制。但有许多好诗还是要感受它的韵脚的。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有的同学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句为例:“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这样,大家在强化诗歌朗读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可以是一句忽然得来的诗句,可以是一个奇妙的意象……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同学们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三、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同学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其实,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现行教材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们以启发: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们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同学们一旦掌握,就会找到了进入诗歌的钥匙。
  以上针对我们初中学生,从诗歌的最基本知识浅谈了一点读诗的方法,但诗人创作一首诗是很复杂的,阅读一首诗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诗无达诂”嘛。而关于当代诗歌的创作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达手法,特别是语言上,闪现出了一些新的思维表达方式,营造出了许多复杂的意象。而如何感悟诗中的意象,又是读诗的关键。关于这些知识,我想等同学们读诗入了门,就会渐渐进入诗歌广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