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思维插上双翅

作者:王尔楷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联想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设想
  1、这节课是力求体现本人作文教学新理念的一节实践课。其最大特点是,变“一中心”为“三中心”:即把教学中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片面做法纠正为以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这三个中心的科学操作。
  2、采用借班上课(地点在我市六中)的形式,对象是高一学生。这节课所有的环节均不预设,追求教学效果的自然生成,力求让学生体会本真写作的特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幻灯片(幻灯出示“6”“六”“陆”“six”),点名让学生说出由“6”想到什么。
  学生发言举例:
  甲“6:像花蕾,似树苗,充满希望……”
  乙“六:六六大顺,充满吉祥……”
  丙“陆:快乐,充满轻松……”
  “six:六岁,六点钟,充满活力……”
  2、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活动主题与教学目标。
  二、传授新知
  1、教师出示首届中国诗歌节节徽,发动学生讨论其寓意(节徽及其寓意请见资料链接一、二)。然后启发学生讨论想象联想的外化形式。
  2、学生讨论寓意后,试举例分类说明想象联想的外化形式,并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明确。
  (以下四个例句由学生交流时提供,四类“外化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甲:常与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乙:常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丙:常与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联系在一起。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丁:常与借景抒情、缘事抒情等抒情方式联系在一起。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三、指导运用
  1、教师提供运用想象与联想的三组例句
  (一)运用想象与联想有时要追求甲乙两类事物本质属性的相同或相关(以下是反例)
  ★我爱你爱着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
  (二)运用想象与联想要有创新意识(以下也是反例)
  ★领导谈养猪的意义(通用版):“我们不但要把猪养好,而且要养好羊,不能因为养猪而忽视了养羊,也不能因为养羊而忽视了养猪,工作的片面性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是万万不能要的,现在不能要,将来也不能要……”(见《我们不会说话了》,《杂文选刊》2004.11.<上>)
  (三)运用想象与联想要注意褒贬这两类最基本的感情色彩(以下是两个范例)
  ★扁鼻子军官坐在炕上,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小英雄雨来》)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谁是最可爱的人》)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句,指出常见错误,归纳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注意事项。
  (板书:运用想象联想注意事项
  ●寻相同本性,追求自然
  ●避雷同呆板,力求新奇
  ●寓思想情感,谋求动人)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发动学生拟出本次作文的题目,然后提供三个不同等级的范文片段(均为我班学生平时作文)。
  普通类(简评:能够抓住秋雨的特征来描述,但运用想象联想尚未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初秋的雨仿佛是拨动琴弦的纤纤玉指,未脱去夏的影子,但带来了秋的笑容,就这样弹奏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唯美乐章。(散文《秋雨》)
  良好类(简评:通篇象征,由物及人,给人以启迪,想象联想的运用使全文初步具有一定的境界)
  假如鸡有梦想,它一定想同它的祖先那样飞翔;抑或学一只野鸭,在清澈碧波里徜徉。
  假如麻雀有梦想,它也许想把自己装扮得和琴鸟一样漂亮,最好再换一双鹰眼,让自己不再鼠目寸光。
  杜鹃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叫声不再凄凉,并且打算学会筑巢,还要装修得有模有样……
  事实上所有这一切并不存在,美好的愿望只能当童话讲,因为它们并没有梦想,成年累月总是安于现状!(诗歌《梦想》)
  优秀类(简评:情景交融,兼有理趣,想象联想的运用更为自然,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一个篮球,滚动着多少人的希望;一双球鞋,承载着多少人的忧伤……汗水,混着泪水,打湿了一个个幻想……其实,不必在意:抬头看那天边,雨后的彩虹又出现在东方……(诗歌《写在篮球赛失利后》)
  2、发动学生命题(有人提出“秋叶”),布置练习(以“秋叶”为题,运用想象联想写一段文字,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片段。)
  [教后感言]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仍有相当严重的问题:从写作主体看,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考场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同一首歌”,个性化的作文越来越少;从写作形式看,王荣生先生所批评的“小文人语篇”越来越流行;从写作目标看,应试色彩越来越浓,逐渐远离了写作的基本能力。虽然,近两年不少省市的作文高考题已经作了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纠偏,但是影响力有限,作文教学就整体而言,已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这种改革靠个人的改良和局部的小打小闹可能无济于事,而应该从根本上、源头上加以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我以为,拯救的良方之一就是大力提倡本真朴素的作文教学,姑且称之为“作文的原生态教学”!
  这里的“原生态”指的是作文教学本来的、自身固有的生存面貌和发展规律。原生态作文教学最核心的标志是作文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近几年来,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一直在探索原生态教学的根本特点与规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详见拙作《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不可否认,作文的应试技巧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绝对不是最核心的内容,更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然而,我早就惊诧地发现,现在有不少地方的作文课已经蜕变为赤裸裸的高考作文辅导课,考什么就教什么,几乎成为通病。程红兵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一些作文课“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套,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的文章毫无生气;能力训练机械化,题海泛滥,荒诞离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