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基本目标

作者:沈 霞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确,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以及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迁移环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拓展迁移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能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认识水平。可以说相对于那种拘泥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灵活度,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世间万物均有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可能造成过犹不及或物极必反的后果。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师的见面课、研讨课、展示课,出现了种种拓展延伸不当的诟病。比如无中心拓展、非指向性拓展、无效讨论、滥用多媒体等等。而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有限的,拓展绝不能盲目。我想在响应和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应达到的目标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需要追求以下几个目标:
  
  一、扎实——有价值的拓展
  
  在阅读课堂里,应该力求扎扎实实的研读文本,实实在在的拓展,让学生在切实学到新的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视野,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学习的愿望。这种拓展不是华而不实的漂亮摆设,而是一种必要性拓展,如果不进行就会影响对文本的欣赏或鉴赏。
  如我在教授《鸿门宴》一课时,讨论的最后涉及到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项羽这一形象,我从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入手,补充了相关材料:
  中华民族崇尚浩然正气,正道直行,提倡“君子坦荡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尚坚定的情操,历史上有忠于故国,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有杖汉节牧羊北海的苏武;有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们重道义,讲义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追求独立的人格。
  钱宾四《双溪独语》:“一部四千年的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常存,正气磅礴的历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以身示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拓展的材料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面对失败,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是选择了自刎而死。项羽的心无城府、坦率耿直正表明了他性格中粗犷豪放、正气率真的一面,也成就了他悲剧的一生。而其中所反映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却成为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命之脉和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再比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李白的性格时,我引用了下面一段材料:
  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泯灭人个性的社会。你想要爬上高位,首先要泯灭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变成封建政治机器中一个毫无特色的零件,然后才能爬上去。李白想要在坚持自己个性的前提下爬上去,这好比缘木求鱼。李白与权贵本无任何利害冲突,只不过人生价值观不同罢了。在李白看来,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德才的高下,我李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平起平坐;在权贵们看来,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和权势的大小,你李白充其量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而已。这两种价值观方枘圆凿,格格不入。观念的不同就是最大的冲突。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们稍一低头,哪怕只要一句阿谀奉承的话,李白也就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人格,否则,那简直比杀了他还严重!李白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成功了。他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
  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材料,是我从著名特级教师程翔的《课堂阅读教学论》中借鉴来的。同学们听了以上拓展材料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被李白率真的性情、不屈的人格深深地打动了。有同学联想到李白所面对的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与巨大落差,以及他坚守自我理想的纯真,被感动得落下泪来。这些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通过以上两例,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有价值的拓展,就是在拓展之前和拓展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能力发生了变化,反之就是无价值的拓展。
  
  二、高效——有效率的拓展
  
  选人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经典,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地方给读者创造、再创造和评价留下了空间,也给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天地。但是一个文本有无数拓展点,如何抓住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呢?
  首先,我想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选好生发点。各种生发点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同的,生发点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就是选择的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刘真福认为,一篇作品一般选取一至两个具有生发性的“点”,所谓的生发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它是具体的一‘点’,同时又覆盖全篇,它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又可以生发出若干小问题;二是它可以触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生发出各种联想和想象。”像《项链》有许多生发点,可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认定才是最大最重要的拓展点。
  再比如,杜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我教授杜甫的《兵车行》,总要抓住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特点进行相关拓展。我引用古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还引用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访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以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湿巾。
  使同学们认识到:杜甫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正视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认识逐渐加深。反映人民疾苦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兵车行》这首诗饱含诗人激越、深沉的情感,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并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拓展的两则材料精而不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在进行文本拓展时,还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