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吴东生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动态生成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意外的精彩,但也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它是学生对问题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期待生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用敏锐的教育机智灵活应对有效的或无效的课堂生成。
  在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生成而生成,并不考虑生成的自身价值,结果发生了以下诸多现象:如赶时髦、形式化的盲从性生成;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随意发挥的随意性生成;上课时照本宣科的闭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学生、游离主题的无效性生成等等,导致生成的过程变成浪费师生生命的过程。比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提出来的诸如“喊人来把缸推倒”,“抛给落水儿童一个救生圈”,“找根竹竿把小伙伴拉出来”,“使用一台抽水机把水抽干”等诸多的设想,令人啼笑皆非。教学《塞翁失马》:有学生在讨论巾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浪费课堂时间。还有一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有位教师执教《药》,最后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写到的乌鸦进行讨论。学生们大概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乌鸦喝水》《乌鸦和狐狸》,说什么的都有,有同学说:“乌鸦是善于动脑筋的动物,不会听从别人的摆布,所以这只乌鸦不听夏瑜母亲的话。”也有同学说: “乌鸦爱听奉承的话,夏瑜母亲没有说奉承的话,所以它就不飞到夏瑜的坟头。”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对智慧挑战的泡沫生成,难免有横生枝节、舍本逐末的误导之嫌,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与消极的作用。我们要追求真实的生成,反对虚假的生成,因为真实的生成才具有生成的价值。我们要追求有创新性的生成,舍弃低认知水平的生成,因为富有创新性的生成,才是有效的生成。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些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的。既然课堂是学生的课堂,那么应该是平等的课堂,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脱轨”,更允许学生的“出错”,才能真正发挥生成的有效性。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一位老师上《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课上有位同学突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水不是真君子,因为污水流入清水当中,清水不反抗,而是与污水同流合污了。”听了这位学生的话语,老师愕然了,这是一个让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样的生成既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游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显然这位同学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游离,如果启发引导得当,可能会扶正这种旁逸斜出。于是,老师说:“你很会开动脑筋,这很好!但你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我想如果你把这一部分的提示语好好地品味一下,你或许会有所顿悟的。就请你把这一部分内容读一读,注意它的提示语,好吗?”这位学生读后,老师追问:“你感悟到孔子发表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的意味了吗?”她说:“我从提示语中知道了孔子是凝望着泗水的绿波,说出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的。我觉得孔子说这番话是为了教育他的弟子要像水一样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多么深刻的理解啊!更可喜的是这位同学后来还发表了这样的一番感慨:“这个星期天,我一定要去城东公园去看一看,走一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春色,去聆听那里溪水的声音,说不定我也会像孔子那样能从司空见惯的自然当中获得灵感,悟出个什么道理来呢!”学生的发挥反映了她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深入领会,她的回答也赢得了声声喝彩!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问了一个偏离文章主题和老师讲课思路的问题,打断了老师原有的设计思路,但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出轨”,没有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又结合文中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既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内容。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机智,让这一意外的生成变成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真是生成得巧妙!教师要善于把握住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枪决”的“错误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和探究。 课堂生成是无处不在的,关注课堂生成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些很有价值的活动,很有意义的事件(包括学生的问题、反应、表现等)教师常常发现不了,捕捉不到。有的虽然捕捉到了,却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引导不到位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不要恼怒,切忌意气用事,学会随机应变。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智慧生长因素,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的新课堂。
  
  吴东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