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构建朴素而有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沈建忠




  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华丽的课堂充满形式主义,朴素的课堂才实在有效。那么,如何构建朴素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简约比繁复更有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语文搞得太复杂,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讲得太繁琐,讨论得太多,挖掘得太深,拓展得太远,使语文教学变“胖”了,结果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确定教学重点后,才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沉潜涵泳,才能够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或重力敲击,或精雕细刻,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
  如在诗歌教学中,对每一首诗歌的赏析不能面面俱到,读李白诗要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或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或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或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从而走入其“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这样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借一苇而渡大江。而学杜甫诗则要彰显其沉郁顿挫的特点,学苏轼词则应抓“新天下耳目”的“新”。
  另外,现在的语文课似乎还有一个通用模式,就是以跟文本有某种粘连的文章来导题或作结题时的迁移拓展。
  例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教者以苏轼作词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人题,以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结题。数者本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只是在文题之中,都有“月”而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是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是全诗的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跌宕,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而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月”,自有其独特的意蕴,岂能如此生拉硬扯!其实,并不是不能联系,不可比较,只是把这些关系不大的“月”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学生又能得到什么?
  这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貌似丰满,实则干瘪,于文本自身的解读,是弊多利少。最好能留点空间,引发玄想。“绿肥红瘦”,该瘦处则瘦,才是上上境界。
  
  二、宁静比热闹更有效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尽管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问题很多,最主要的问题,是“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无法做到“慢慢走,欣赏啊”。我们应该多留一些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如教学李贺的《梦天》时,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同诗人一起翱游天宇,才能欣赏到桂树盛放,云开楼阁,跟踪陌人,仙女时出的那种梦幻般的宇宙世界。
  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众声喧哗,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些。在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远比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收获多得多。”(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师生雅静无声,不求浮华。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自会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即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欧阳修语)。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来画面的丰富感,中国书法艺术中亦有飞白的技法,音乐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语文课堂也要讲究“留白”和“补白”。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有时候,却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留白,让课堂更具节奏美,张弛美。
  语文课上,既应有学生竞相发言的热闹的场景,更要有学生凝神思索的宁静时刻。
  
  三、朴素比炫目更有效
  
  当前的许多语文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有位老师使用FLASH做了动画、拍摄了大漠中夕阳下的杨树枯枝、江南春雨中的小桥流水及徐悲鸿笔下的瘦马,还配上了《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苍凉的古筝曲,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觉得“枯藤、老树”什么样,“西风、瘦马”又如何,最好让学生慢慢品味文字,用心用情诵读,我相信学生在语言文字形象的感染下最终能形成表象,他们自会勾勒出一幅幅相同又不同的残阳游子漂泊图来。这将比任何一个无论制作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的画面都更有价值。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洪宗礼、洪镇涛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姿、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雅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行的都是学生的‘云’,流的都是学生的‘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云’和‘水’。”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当然,丰满的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会因此而显得更简约、更有效。朴素,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有效,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朴素、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永恒的追求。
  
  沈建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吴江。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