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评阅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后的感想

作者:雷小蓉




  本人有幸参加了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阅卷,我评的是第十四题诗歌鉴赏。2008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的是宋代词人侯蒙所作的《临江仙》一词。本题共两小题:一是指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词作出简析,二是比较分析本词和《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上阕中共同使用的意象“夕阳红”的象征意的不同之处,分值各四分。十来天紧张的阅卷工作,评阅了近三万份试卷,我从中感受到的不是评卷工作的劳累,而是大多数考生在诗歌鉴赏答题中暴露出的对答题规范意识的缺乏和语文鉴赏基本素养的缺失。看着那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我的心由感到滑稽可笑,到越发沉重,最后是痛心。有的考生的答案错到令人惊奇的地步,比如“侯蒙《临江仙》中‘夕阳红’表现的是雨后的壮观的景象,是写实;《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中的‘夕阳红’表现的是一百零八好汉的英勇壮志”,还有考生答成“后者体现了曹雪芹对自己晚年不得志的哀叹”。呜呼,《三国演义》中何来一百零八好汉?又何来曹雪芹?……但更多的错误出在对“夕阳红”这一意象分析的不得要领上。不少考生表现出对“夕阳红”这一意象意蕴的陌生,答题不注意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
  在阅卷总结大会上,省考试中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本题是今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中满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平均分只有3.88分,还不到整题分值的二分之一。这似乎在预料之中。
  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中高层次的能力,他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专门知识对文章作出鉴赏或评价,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2008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并不算难,第一小题只要结合词后的写作背景介绍和词句中作者自我解嘲的叙写便可看出他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答对两处即可得满分;第二小题,只要对中国诗歌意象中“夕阳”的意蕴有所了解,再结合各词背景加以分析便不难答出两词中的“夕阳红”意象分别象征了“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和“历史的沧桑变化”。但大多数考生在这一题上失分的惨重和表现出的在审题、答题上的问题,暴露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规范答题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不到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对此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一、加强学生规范答题的训练
  
  一直以来高考语文主观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命题的公正性,一是评分的误差性。命题的公正性即考试命题应让大多数考生有能力作答即既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区分度,这是高考命题组研究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我们关注的应是评分的误差性(在评卷过程中因阅卷员所持评分标准不一产生的差距)。阅卷中,阅卷领导和阅卷小组一再强调评阅要公正、仔细、宽容,但各个老师的评分还是有差异的,为了减少误差,每一位考生的试卷至少要经过两位评卷员的评阅,如果二人的评分误差在两分及以上就会自动生成仲裁卷,让该题阅卷组长进行仲裁。我认为,在当前这种较为严密的评分机制下,导致评分误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考生在答题中表述的不够明朗、准确,没有条理。试想,阅卷员在每天几千份的评阅量和十几天连轴转的辛劳状态下,考生无条理、凌乱、模糊的表述势必导致低分的产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平时对学生的作业训练中势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学会分项答题,条理清晰。题目问什么答什么,理清自己的思路后再作答。比如十四题第一小题题目要求是归纳侯蒙的人生态度并加以简析,其实我们只要分三条或两条归纳出人生态度再稍举例分析即可,而很多考生在回答时却是大量的用自己的话翻译出词句,然后要么在中间要么在末尾指出侯蒙人生态度。分析和归纳搅和在一起,出现大量的重复分析和漏答。这样的答卷,阅卷老师需要花很大的时间和耐心去寻找答案中的得分点,谁能保证在高强度高度紧张的阅卷氛围下阅卷老师不看漏、看走眼?如果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分项答题,条理清晰,这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训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诗歌鉴赏题普遍失分严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表述欠准确,如果仔细从很多考生的答案分析,他们均已明白题目所问,并且对人物形象也基本理解,只是在表述时言不由衷,不能揭示实质。比如在回答侯蒙人生态度时,有的考生认为侯蒙是一个“不在乎功名、逍遥于俗世”的人,并举了“赴蟾宫”“看我碧霄中”为例,所举例证确是侯蒙心志的写照,可此句词揭示出的恰恰是侯蒙在乎功名、抱负远大的心志。有的考生从“当风轻借力,一举人高空”中归纳出侯蒙的积极向上,其实更多的是表现其乐观和志存高远。
  再次,加强审题规范训练,学会结合写作背景答题。第十四题的第二小题要求回答两首词中“夕阳”意象象征意义的不同之处。只要审题认真一点,注意词后附录的写作背景:侯蒙相貌丑陋,年长无成……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就不会出现像“侯词夕阳红表现的是侯蒙不得志的悲伤之情”“侯词夕阳红意象表现雨后壮美的自然景象,是写实”“表现侯蒙无言的悲凉和失落”“表现侯蒙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情”“侯蒙以乐景写哀情”……这样的答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在诗词鉴赏时注意从诗词题目的开头一个字一直读到该题最后一个字,才不致于遗漏信息,导致审题不准。训练学生在做题时做到习惯于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去推理分析写作意图。
  
  二、重视对教材的落实,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刘九洲教授在阅卷总结大会上一再强调,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课本,并以课本为引导,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考复习备考各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学情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内容。一味强调题海战术而不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这条语文应考之路,必定会越走越窄。
  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欠缺让我们母语中的很多经典的东西正在流失。汉语本是一种诗性语言,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修辞都是这种审美的体现。
  从考生对“夕阳红”这一常见的诗词意象的陌生和解读的错漏百出可见,生长于“诗的国度”里的青少年正在失去那种在对语言的慢慢咀嚼、玩味中体验审美的耐性。一方面是看惯了韩剧、八卦、追星、包养,听惯了“超女”“快男”“香水有毒”“把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双节棍”“菊花台”的当代中学生,他们追求新奇的心灵已被低俗流行的时尚之美充塞,对古典诗文含蓄蕴藉的美失去了沉下心来品味的热情。
  最让我们阅卷员感到困惑和感叹的是,竟然有不少考生在学习了六年中学语文后,居然连《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几部中国古典名著的作者、主要人物都弄不清,闹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