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汉语危机的源头在哪儿

作者:许国申




  很早就想写这个题目,一直找不到切入口。谁知“得来全不费工夫”,作文周刊精选本《满分作文》(高中2008.7)无意间进入了我的视野。
  翻开这本杂志,第一篇是“高考论坛”——《打破不出时代热点作文题的戒律》。愣了一会儿,才明白题目的意思,但还有疑问:“戒律”是否该用引号?
  接着看第一段:
  2008年高考的帷幕刚刚拉下,我们第一时间来看今年的作文题,会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这个吃惊,倒不是因为作文题的难易程度,也不是因为其形式特点上盟,而是指其紧跟了社会热点、焦点来命题曲挂点上的。以往,所有的高考题预测专家、分析家,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这么一个概念,高考作文题,不会明显地出社会热点、焦点的题目,起码不会直截了当地出社会热点、焦点的题目。而今年,则完成(全?)打破以往的常规,不仅直截了当地出了紧跟社会热点、焦点的作文题,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这段话好噜苏,带下划线的词语全都赘余,220来字中占了30余字,达到百分之十五。其次,立论缺乏必要的限制,很不严谨。两个“所有的”是否应该改为“多数”?“不会”前面是否应该加上“一般”?写论文要求判断准确(符合实际),立论严谨,岂可这般武断?第三,语言粗俗。“不会明显地出社会热点、焦点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一般)不会直接点击(直击)社会热点、焦点”?写文章不能全部照录口语,照录的文字叫记录,而严格意义上的文章的语言,作者是要经过严格选择、精心提炼,务求信、达、雅的。
  再看第三段结尾部分:
  这样多的明暗合社会热点、焦点,紧跟社会热点、焦点而命作文题,这是高考史上从未有过的,是高考史上的破天荒;是非常让人吃惊的一种高考作文命题现象,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动向。
  第一句就不通。“明暗”之间应该加顿号,或者给“暗”字加括号;“明暗合社会热点、焦点”与“紧跟社会热点、焦点”语意重复,可删去一个;“而命”两字应该去掉换上“的”字。首句可以改为“出现这样多的紧跟社会热点、焦点的作文题,是……”。后面四个“是”字句,前两句意思重复,后两句均有长长的“蛇足”(带下划线部分)。
  ——谁能相信,这是一位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网上点击他的名字,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6,450篇)的“语文界”名师撰写的教学论文?
  这本杂志共13篇文章,这位名师占了3篇;除封面、封底、目录、广告外91页,这位名师约占18页。别的片断不再引述,因为读者早已厌烦,下面是从网上转贴的这位名师的一段文字:
  我是个非常喜欢读诗歌的人,无论古今诗歌,夏无论中外诗歌,我都极其爱读、乐读,我尤其爱读一些饱含哲理的、短小的诗歌,或者说微型诗吧。那么,怎样的诗才算是微型诗呢?我自认为,三行(含三行)以下的诗,就是微型诗。这种诗一般都短小精悍,很便于我们读者记忆。如果碰到优秀的经典之作,更会广为流传,为人们所牢记,被人们尊为名言哲理式的警句。(下划线为转贴者所加)
  无须点评了吧?
  接着看该杂志的第二篇,题目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我给2008年高考作文题配写颁奖词》。
  这题目,既俗且熟,又很噜苏——至少“我给”、“配写”总可以不要吧?
  下面是文章开头几段:
  2008年的高考落下帷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相似,哪些作文题最能感动你?我们不妨对这些高考作文题作些评点,为它们送上感动印象与颁奖辞。
  ①2008年高考北京:一大一小最相宜
  给人印象:今年北京采用一大一小作文题形式,又回到十年前的那种模式,但这次小作文题富有时代气息,切合时事一抗震救灾这一主题。大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动考生的主动性。
  [颁奖辞]
  与时俱进,关注现实,文题中处处绽放出理性的光芒,深刻、富含意蕴,同时荡漾着诗意般的意味。
  看到这个开头,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题中说的是“岁岁年年题不同”,文中却来了个“岁岁年年题相似”——既然“相似”,何来新的“感动”?题中说的是“我”,文中却变成了“我们”。“评点”与“感动印象与颁奖辞”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北京”前的“2008年高考”——有必要重复吗?“给人印象”中的“给人”可否省略?“时事”之后的破折号只用半个,这是怎么回事?“材料作文”一定“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吗?“这样一来”是否赘余?“考生的主动性”大概是机器之类东西吧,否则怎么可以“发动”呢?有人批评现在人们写论文喜欢谈“性”,谈得“性趣盎然”,看来这位名师也是一个“性爱好者”,言必谈“性”。——谈“性”这一句,实在不好懂。
  “文题中处处”指的是哪几处?“深刻”后的顿号诵读起来总不是味儿,非改为逗号不可。“荡漾着诗意般的意味”就更难懂了,人们一般只说“荡漾着诗意”,大概只有“名师”才会说“荡漾着诗意般的意味”。
  ②2008年高考上海:“他们”——一群从废墟总(走?)来的顽强生命
  给人印象:以“他们”为题,题目简洁、简单,2008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一年,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经历的苦难实在太多,是“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而不可战胜的钢铁长城。在一系列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用各自的光芒贡献着温暖、坚强、感动。所以,与这些灾难有关的表现“他们”奉献、感动的素材都可以运用。
  [颁奖辞]
  在大灾大难面前,是一个无限的“他们”给了我们坚强,生命中,是“他们”给我们信心。他们是谁,是你、是我、是他,抑或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志愿者。
  前面说过的不再重复。“简洁”就是简练明洁,还需要与“简单”并列吗?“简洁”是褒义词,“简单”可不是,除了头脑简单的人都知道。这一句与下一句(2008)无论如何也得分开,中间怎么可以用逗号呢?“一年”两句,都多了“一个”。这两句与下一句(这一年)也得分开,中间不能用逗号。“是‘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而不可战胜的钢铁长城”不通:“长城”不是“一个”,“钢铁长城”不能用“强大而不可战胜”修饰(可用“不可摧毁”等)。“这一年我们经历的苦难实在太多,是‘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而不可战胜的钢铁长城”句意未尽,后面还得写怎么样,不能用句号。“‘他们’,用各自的光芒贡献着温暖、坚强、感动”——这是什么话?“所以”用得莫名其妙。
  “是一个无限的‘他们’给了我们坚强”是什么意思?后面能不能用逗号?“生命中”在这句话中又该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