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改:从反思走向建设

作者:易 均




  新的课程理念给沉寂多年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几年以来,我们在从各级各类的调研中也发现,一些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它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现行新教材的教学“人文性”非常突出,而“工具性”要求则相对忽略,致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我们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更应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学生课堂活动不能脱离文本的体验与感悟
  新课程突出地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有两句话要牢记:一句是“无论教者理念如何更新,中小学语文课还是应该从字、词、句、篇、章入手,脚踏实地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一句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亲近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要知道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语文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是不少教师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放手让学生提问,有时一堂课,学生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也不加归类、筛选,以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散乱,重点、难点不能突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少教师的及时引导。经常还可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一个问题让七八个学生回答,学生答出七八种答案,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加以肯定、表扬。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是半开放的,即使有多个角度回答,也有一个最佳角度。另有个别的问题答案是单一的,如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等,那就不能对你对我对大家都对了。这些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甄别答案的优劣及真假,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回答这类问题的方法。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迷失方向。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高效低耗”。
  四、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程语文教学注意学生的合作探究,这顺应了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可是,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要继承有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的众多优点,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学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一堂课从头到尾,教师不写一个粉笔字,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教学的现代化。还有的教师不去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更有甚者,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成了多媒体制作的大比拼。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摒弃有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注意加以克服的。
  正确评估多媒体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语文学习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像。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想象,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主体的个体体验千差万别,我们岂能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学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用画面来表现文字的内容会在无意识当中给学生奔放不羁的思维规定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受到严重束缚。另外,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过多地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搞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地研究,冷静地思考,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合作研讨与独立思考、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继承语文课改中的优秀成果,纠正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使语文课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易均,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南岳阳。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