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鸿门宴》的教学设想

作者:杨 俊




  专家们极力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还要突显它的文学性,人文性。可翻开语文教参,教学目的与此又有些违背。仅以苏教版必修三第四板块的教学目的而言,它强调: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学生能正确诵读本专题所选的文章;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文章的内容;学生能根据要求给本专题部分文章加注、断句。这又是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它的文学性又被放在了一边。《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学习。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呢?笔者以《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文言知识丰富,这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我又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分析上,通过两个人物对事以及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3.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从题目入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故事起因。
  问题设计:1.“宴”是何意?谁请谁?为何请?
  (此问题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回答出来:宴请,项羽请刘邦,想借机杀刘邦)
  2.项羽在宴会上并没有杀刘邦,那他在什么时候动过杀念?
  (此问题很自然地进入第一段内容的学习)
  讲授第一段中的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落实重点字词:王:称王
  (二)项羽的反应如何?为何有如此的反应?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立刻能答出:怒,项羽自己想做皇帝)
  尽管答案很简单,但我还是深入地讲解了项羽的内心。首先,项羽击退了秦军的主要力量,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其次,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自觉身份高人一等,看不起刘邦;最后,两人都有称王之心,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说过:“彼可取而代之。”这就决定了两人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必然拼死相争。
  (三)项羽的决定,得到谁的支持?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翻译范增的话,落实重点字词: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明确:理由为他看出了刘邦称霸天下的野心。
  此时,教者归纳项羽与范增对此事的看法:项羽怒,源于刘邦触犯了他的尊严,范增是因为刘邦野心勃勃。这就暗示了两人对刘邦的态度将有所不同。
  (四)矛盾一触即发,又有事发生了。项伯出场,项伯何许人也?为何到刘邦军营?是告密吗?
  (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作答,并翻译。
  落实重点字词:具:通“俱” 活:使……活
  明确:项伯与张良关系密切,叫张良一同离开。
  (五)项伯从敌军军营回来后,对击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
  明确:有。
  落实重点字词:因:趁机 善:好好的。
  (六)为何会发生变化?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落实字词:奉:通“捧”。
  明确:得到好处
  (七)讨论:项羽为何轻易地改变了主意?
  重在分析刘邦对项伯说的那番话以及项伯对项羽说的话,得出结论:刘邦的话语满足了项羽自高自大的虚荣心。
  落实重点字词:豪:通“毫”。 非常:古义:意外之事 今义:很,十分。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八)刘邦这一主动示弱的计策是自己想出来的吗?不是,那是谁?
  明确:张良。
  翻译分析第二段中余下部分,得出结论:刘邦很能领会张良的意图,表现了他的知人善用。
  落实重点字词:语:告诉。 距:同“拒”。内:同“纳”。故:老交情。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要:同“邀”。
  (九)项伯一方面劝项羽,另一方面又对刘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第二天向项王道歉。
  重点字词:蚤:同“早”。谢:道歉。
  (十)刘邦来到鸿门,为何向项羽道歉?
  翻译分析刘邦说的话。明确:刘邦的话再次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
  重点字词:不自意:宾语前置句。
  (十一)在与刘邦的对话中项羽轻易地说出了告密者的姓名,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对于这个学生能说出:胸无城府,缺乏斗争的谋略。
  教者追问:曹无伤为何来告密?
  明确:曹无伤看到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这样的小人,项羽看不起。
  重点词句: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十二)两人矛盾似乎解决,相与饮,但范增对刘邦不依不饶,找出范增的活动,翻译并分析。
  明确:1.暗示项羽;2.暗示不成,让项庄舞剑借机刺杀刘邦。
  重点词句:目: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
  (十三)范增的努力有没有成功?为何?
  明确:项伯的维护
  重点词句: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十四)讨论:从宴会的座次中能看出点什么?
  明确:项羽傲慢,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找借口杀了刘邦。
  (十五)鸿门宴上危机重重,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明确:樊哙出场。
  翻译相关内容,并分析。
  明确:闯入宴会——救主心切,神勇;
  忍辱吃生彘肩——不示弱
  慷慨陈词——表面指责,实则恭维项羽。
  重点词句: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王:使……为王。故:特意。
  (十六)面对樊哙的指责,项羽有辩解吗?为何不辩解?
  明确:无,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十七)樊哙的闯入本是无礼的行为,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明确:经过项伯的劝说,刘邦的道歉,项羽已经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同时项羽不屑用下三滥的手段,文章开头项羽大怒,就说“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赢要赢在战场上。
  (十八)项羽无意杀刘邦,刘邦应该说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明确:没有,借上厕所,逃跑。
  (十九)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明确:怕。
  (二十)樊哙和张良如何处理这事?
  翻译相关内容,分析:樊哙支持逃跑,张良留下进献礼物。
  重点词句:辞:计较。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二十一)项羽跟范增对待礼物的态度如何?
  明确:项羽:接受了礼物;
  范增:击碎,并骂项羽。
  重点词句: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二十二)探讨:很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对刘邦:傲慢,自高自大,毫无远虑;
  对部下:不采用计谋,刚愎自用,意气用事;
  对内奸:视而不见,治军无法,任人唯亲;
  对内应:胸无城府。
  刘邦:对项羽:掩盖野心,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对张良:采纳意见,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对内奸:立杀,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对内应:拉拢,善于团结一切有助于自己的力量。
  (二十三)探讨:刚刚的分析项羽没有一点优点,刘邦没有一点缺点,可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崇拜项羽,却瞧不起刘邦呢?
  明确:项羽:不用下三滥手段,光明磊落;
  刘邦:牺牲儿女幸福,冷酷自私;
  问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小人之心,猜忌多疑;
  本意逃跑却问手下如何,掩饰怯懦,为人狡诈;
  对张良的称呼从“君”到“公”,为人虚伪。
  总结: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刘邦是成功的小人。
  (二十四)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结束学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教后记
  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逐句翻译课文,而是在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续语:当社会提倡语文教学回归自然,注重文学性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考模式不改,语文教学也许很难有所突破。语文教师为何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不就是因为这样的分数相对阅读与作文来说容易抓吗?在分数至上,学习功利性的年代里,谁又会那么坦然地说我不在意分数,重在语感的培养呢?专家们提出种种教学改革的方案前,不如先改革一下考试的模式吧。
  
  杨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