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打开课文题目这扇窗

作者:刘 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题目就是它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
  每每上完一篇课文之后,我常常陷入沉思,我发觉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品味异彩纷呈的语言,感受作者幽愤深广的内容,别具匠心的构思,精妙的艺术手法。
  以元杂剧《窦娥冤》的教学过程为例,来看看如何从题目来解读课文。《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全剧共四折,高中第四册教材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在剧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指责,作者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样一篇离他们那么久远,字句又生涩的文章提起兴趣呢?我盯着课文思索着,头脑豁然开朗,题目不就是那扇窗吗?导入新课,板书了课文题目之后,紧接着我就发问了:“从题目来看,作者会在哪个字上做文章?”学生马上大声回答“冤”字。我又接着问他们“那么谁能告诉我窦娥有何冤”,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让他们复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在他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这时同学们已经被窦娥的故事提起兴趣了,于是我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既然窦娥没有毒死张驴儿的父亲,为什么她要认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这时我就让他们读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子,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原来窦娥是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赴刑场时要刽子手避开前街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在自己处境如此悲惨之时,窦娥想的还是他人,她劝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也恰恰是窦娥的善良让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这样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女子竟然不能被社会所容!此时我找准时机又问了:“面对着这么大的冤屈,窦娥是不是一味承受?”“不是!她有反抗!”“那么她是怎么反抗的?”这时可以指导学生读[端正好][滚绣球],重点放在[滚绣球]上,让一个女生读,再女生齐读,全班读,仔细品味窦娥的反抗。大家知道了,窦娥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这个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黑暗社会的抗议和否定。要求学生背诵了[滚绣球]这首曲子之后,我接着问:“除了从这里可以看到窦娥的反抗外,还能从哪里看到?”这时同学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了,纷纷找出[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大声朗读起来。这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1.血溅白练。她要让在场的所有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2.六月飞雪。让雪花见证她的清白。3.楚州大旱三年。这已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三桩誓愿一层比一层深入,情绪越来越愤怒,反抗越来越强烈。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窦娥的刚烈,她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联系窦娥仅仅只要求她的婆婆顾念她孤苦无依含冤而死在祭奠时只要一碗“凉浆”,窦娥的形象在这就已经很丰满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善良、淳朴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刚烈,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在全剧的高潮中,我问大家:“窦娥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伸冤,比如说可以向更高层‘申诉’?”这个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同学们情绪高涨,我可以看见他们眼中闪耀的火花。这时我觉得很欣慰,我知道他们是真正理解这篇课文了。在窦娥生活的那个社会里,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只能指天斥地,像她这样的弱女子,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这就让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了。在这节课中,环环相扣的教学紧紧抓住了同学们的思绪,他们既品味元杂剧独特的语言,也理解了窦娥悲剧的深层意义。
  上完《窦娥冤》后,我觉得很多文章都可以从题目入手来解读。譬如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要求大家把握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理解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寄托的理想情怀,即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我从题目里的“楼阁”二字入手:“文章写的是小屋,可不可以把‘楼阁’换成‘小屋’?”同学们就会说出楼阁“高”的特点,原来小屋立于山脊之上。“为什么是空中楼阁?”大家就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可以证明小屋在“空中”的证据,“远看”“近观”小屋“凌空而起”“像鸟一样”等等。我再问小屋既然那么美,为什么不能和家人一起分享,而题目却要冠以“我的”,这时大家就会找出文章里的美文美句来品味,以此来反映作者对它的强烈的喜爱。品完佳句美文后,我就说:“在字典里,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那么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到底存不存在呢?”通过对小屋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的分析大家明白了“楼阁”其实并不存在,这是作者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超然物外的生活的向往,我因势利导让大家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同学们讨论得也很热烈,并且最后一致认为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很消极,应该和社会溶为一体,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精妙的艺术手法融汇在字里行间,整节课,热点一个接一个,课堂气氛分外高涨,我上得也是酣畅淋漓。
  还有很多课文都可以这样处理,譬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鲁迅先生的《药》都可以从题目切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的,掌握了最佳的切入点,相信我们语文教师也会像庖丁那样“砉然响然,奏刀騞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课文的题目给我们打开了那扇窗!
  
  刘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天门。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