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作者:鞠景生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吸引着我们向这一领域深入探究、大胆实践。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穿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常规。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自主选材 激发兴趣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包办代替,但是我们往往会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等原因,以讲代读,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永远不会自己阅读,更不要奢望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
  阅读教学,我们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分成小组阅读,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流体会。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对处于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我们应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级别,由教师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就是要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广泛、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演化为一种热情。当学生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便会随时被激活,并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大量阅读 开拓视野
  
  在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与精读,一个星期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要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如果条件允许,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阅读。比如,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的能力。
  
  三、鼓励讨论 尊重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引导。否则,个性化阅读便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有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采用讨论的方式来展开较好。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轮流担当小组长的机会。另外,对于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要精心设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教师要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等方面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讨论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中真正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四、适当点拨 正确引导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其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对于同一篇文章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出现过于偏激的看法和言论。这时候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他的看法和观点未必正确。所以老师应正确把关。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淡化材料本身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曲解和偏离阅读内容的价值取向,要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着想。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本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对于这一观点,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看法时,有的学生就认为现在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也有这种蔑视亲情、看重金钱的现象。比如不赡养老人,见死不救等。这时,教师不要简单的加以否定,更不能肯定,而要正确的引导,不能因为创新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正确的情感态度。要引导学生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看重亲情、看重友谊,在别人危难面前,勇于伸手援助的。我们国家的主流是重视亲情、友情和同胞情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8年的那场大水,如果不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些受灾地区的人民就不会在很短时间内重建家园,这正是我们民族情的体现。这样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驶入正确的价值轨道。
  
  五、开展活动 宽松环境
  
  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体验,但这种阅读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积极的自愿的参与。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提出了“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情景剧展现活动,实践示范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阅读课上活动的开展决不是为了追求热闹、翻新,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乃至动心,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去揣摩语言魅力。
  
  六、恰当评价 预留空间
  
  语文教育要想实现阅读个性化,就必须要引入个性化的评价手段。如果不同个性的学生一直接受同一标准的评价,势必会将阅读个性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尽量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动态评价。这种评价是标准多元而不唯一、要求中肯而不过高、方法多样而不单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的。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存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摒弃了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评价中来,鼓励学生去认同、去补充、去反思、甚至去质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辅以恰当的评价手段,个性化阅读才能得以实现,课堂教学也才能更富有生命与活力。
  
  鞠景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