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宋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作者:程本兴




  据《宋诗话辑佚·陈辅之诗话》记述,欧阳修在谈及屈原与其弟子宋玉的作品时曾说:“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而现代著名的楚辞学家姜亮夫在《宋玉简述》中则进一步写道:“宋玉所撰各文,影响于后世者极大而且多。比屈原影响于‘文学’方面还大得多。”宋玉师承屈原,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勇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完成了由楚辞到楚赋的转变,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赋体文学、感伤文学、艳情文学、梦幻文学、女性文学等方面,作出了开山和奠基性的不朽贡献。
  
  宋玉开创了赋体文学
  
  赋体文学,是在屈原之后,起于宋玉生活的战国晚期而盛于西东两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与包括楚辞在内的先秦诗歌不同的基本特征是,咏物、铺陈、不歌而诵;其结构特点是,首尾为散体,中间多为韵文。这样,在表现形式上就比诗歌更为自由,在表达内容上也比诗歌更为具体。而这种表现和表达,正是宋玉开了先河,并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赋体文学之祖是荀子而不是宋玉。其实不然。首先,从赋作数量上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宋玉(有)赋十六篇。”尽管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宋玉的作品只十四五篇,其中除了王逸《楚辞章句》收的《九辩》《招魂》是属于楚辞而不是赋体之外,但其余的都是赋体文学作品:即萧统《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古文苑》中的《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和《舞赋》以及《文选补遗》中的《微咏赋》,还有新发现的《御赋》。而荀子传世的赋作只有三四篇;荀子实际上是以时论、散文著称的思想家而不是辞赋家。再就质量而言,荀子的赋作往往质朴乏文,不大铺张扬厉且文辞较隐晦,远不如宋玉那绚丽风云的文采。特别是,荀子作赋的时间比宋玉晚20多年。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把宋玉列在赋家第一位,却没有提及荀子。而南朝梁代的大学问家任昉,在其《文章缘起》中更是明确地说道:“赋,楚大夫宋玉作。”明清时的鸿儒程廷祚在《骚赋论·上》中也断然写道:“骚作于屈原矣,赋何始乎?曰:宋玉。”
  还有人说,司马相如的赋作比宋玉强。其实也不然。尽管司马相如和杨雄、班固、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名家”并首屈一指,但司马相如的赋作流传下来的只有6篇,仅相当于宋玉的一半。并且,诚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言,司马相如“创作迟缓”。其文句呆板,行文不大自然。应该说,司马相如的作赋,是以宋玉的赋作为样板的,比如司马相如的名作《美人赋》就明显地模仿了宋玉的《讽赋》。特别是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由司马相如的赋作形成的典故只有“长门怨”和“子虚乌有”等两、三个;而由宋玉赋作所流传下来的诸如雄风、高唐、东墙、神女、登徒子、东家之子、巫山云雨、空穴来风、曲高和寡等等都已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所以,程廷祚在《骚赋论》中总结前人赋作时还明确地指出:“宋玉之赋,奋其雄夸,抗衡雅颂,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实为赋家之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宋玉奠定了感伤文学
  
  中国感伤文学的永恒主题“伤春”和“悲秋”,均出自宋玉。汉代郑玄《毛诗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但这种人类常有的“天人感应”、“物化伤悲”被第一次写进文学作品的,却是宋玉。比如,宋玉在《招魂》的“乱辞”中就开创了“伤春”的主题:“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而宋玉在其代表作《九辩》中,更是全方位地描写了秋色、秋景、秋气、秋风、秋声、秋云、秋雨、秋虫及其引起作者的秋思、秋绪、秋愁、秋悲和秋感。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且由自然之秋象征楚国国运日衰、气数将尽,更增添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悲哀!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悲秋”主题并深入细致、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从而正式确立而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尽管在此之前,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也写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可惜的是仅仅提到了“愁”、“秋”,并未能展开述写,构成不了悲秋主题,也就不能算作感伤文学作品。
  况且,宋玉《九辩》开篇的第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就立即能够扣人心弦,把人引入感伤无限的回肠荡气之中。所以,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九辩〉题解》中连声感叹地盛赞《九辩》的“悲秋”,是“千秋绝唱”!自宋玉以后,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悲秋”遂成了永恒的情结。
  至于在世界文学史上,宋玉也堪为感伤文学之祖。因为,直到1768年,感伤主义文学才在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萌芽。
  
  宋玉成就了艳情文学
  
  艳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描写男女相恋和性爱以表达一定的主题。本来,《诗经》中有过诸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诗句,但所表达的只是男女爱恋、交换信物的信息,过于简略,还算不上一种文学样式。至于屈原,更是不愿在作品中涉及这类事情的。而男女性爱,在先秦时代,不仅文学作品,就连一般言谈,也是讳忌莫深的。虽然《孟子·告子上》早就有“食、色,欲也”的教导,但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性爱”依然是个禁区。然而,宋玉为了讽谏君王、理服同僚,还是“第一个吃了螃蟹”,在作品中真实自然地表现了“性爱”这种人类共同的生理欲望。例如,在《讽赋》中对房东之女见了美男子时的性饥饿、性挑逗的具体描写;在《招魂》中对“二八侍宿,射递代些”的性冲动、性发泄的述写等等,就开创了中国艳情文学的先河。
  自宋玉以后,在作品中直接表现男女相恋和性爱的,代有人出。至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及现代的言情小说、当代的电视剧等等,“艳情”这种人类共有的生理欲望几乎成了“中药里的甘草”。而发端者,盖为楚之宋玉;他使文化的“禁区”变成了“热地”!
  
  宋玉还首启了梦幻文学
  
  梦幻文学的主要含义是,在作品中表现梦中幻觉所出现的性爱以表达一定的主题。本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生理状态;“做梦娶媳妇”更是常有的事。但要在作品中把它表现出来,还是宋玉第一个拿起了笔。在《高唐赋》中,宋玉就向楚襄王描述了怀王在高唐梦遇巫山神女、上床云雨作爱的事;在《神女赋》中,宋玉还描述了襄王在迷蒙之中与含情脉脉的神女相遇欲合的事——勇敢地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给了后世中、外文化以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荷兰的汉学家高罗佩在其《<高唐赋>解》中指出:“‘云雨’直到今天仍然是‘性交’的标准文言表达。这一观念的本身,可以上溯到中国远古……它出现在大诗人宋玉的《高唐赋》的序言中。”
  是的,宋玉确定的“云雨”一词,早已成了文化上的经典意象和语汇象征。文化界所谓的云雨一番、翻云覆雨、雨过云散、巫山云雨、高唐之梦等40多种“性交”的变体表达方式,皆源于宋玉之首创!
  而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的题目中,就有“宝玉初试云雨情”一句,其中就描写了宝玉在梦幻中的初次性体验。
  这里,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宋玉描写男女性爱和性梦,决非对性动作的自然主义记述,也非纵欲主义“性解放”的宣扬,更不是诲盗诲淫的所谓“床头文学”。宋玉的艳情、梦幻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讽谏淫逸无度的楚襄王、规劝他要“思万方,忧国害;开圣贤,辅不逮”(《高唐赋》)的。关于这一点,历代公正求实的鸿儒巨学皆有公论。比如唐朝文论家李善在《文选注》中就明确地说过:宋玉之《高唐赋》《神女赋》,“皆假设其事,讽谏淫惑也!”事实上,“打铁先要自身硬”,宋玉本身的品格也是非常端正高洁的;即使面临着年青貌美的房东之女的性挑逗、性骚扰,他也能恪守礼义、不乱方寸(《讽赋》)!所以,一生严谨的伟大现实主义“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二中才由衷地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宋玉独树了女性文学
  
  其一,描写并塑造了美女。中国最早写到美女的是《诗经·卫风·硕人》。其第二章对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作了生动的描写,可惜只有28个字。屈原也常用“美人”一词,具体到《九歌·湘夫人》中要描写这位美貌的仙女时,可惜只用了“目眇眇兮”四个字。至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女西施、毛嫱,也未见具体描写其美的文字,她们只不过是空洞的美丽符号而已。到了宋玉,才第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真切而具体地描绘并塑造了众多的、身份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美女,从而开创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先河。
  在宋玉的作品中,有民间的个体美女。如《登徒子好色赋》中的那位天然无饰、倾国倾城、魅力四射的“东家之子”,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和中国人体审美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还有宫廷的群体美女。如《招魂》中仪态俊俏、苗条细腰、长袖裙飘的女子歌舞队中的二八美女。更有从天而降的神界仙女。如《神女赋》中的茂矣美矣、神形兼备、光彩熠熠的天帝季女。这些美女的音容姿貌,嫣然一笑,服饰质料,心态情调,全都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给人以美的感受,发人以深深的思考!
  宋玉开了头,解放了后世文人的思想,司马相如的《美人赋》、曹植的《洛神赋》等等接踵而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形象,亦祖于宋玉东家之子的眼神。
  其二,描写并塑造了丑女。中国最早的丑女,据《史记》,是黄帝之妻嫫母。但如何丑,只有“貌恶德充”几个字。《庄子》中写了一个丑女“东施”,也只有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路的大体姿态。而宋玉在塑造美女的同时,第一个在作品中多侧面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丑女,大大地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内涵。如《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登徒子之妻的活灵活现的刻画。
  自宋玉以后,西汉刘向对丑女钟离春的描绘,东汉班固对丑女孟光的塑造,都登上了女性文学的殿堂。至于《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妖魔化的女性形象,亦盖源于宋玉之研发。
  
  程本兴,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宜城。本文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