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

作者:王世发




  教师的自身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长远规划,着眼于自身的能力建设。尤其是青年语文老师,更应如此。怎样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提高五种基本能力。
  一、阅读积累能力。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好准备,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古语云:“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多读书、多积累是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师大多被日常教学事务所困扰,对于读书不够重视,挤时间读书的老师很少。北京市某区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每周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1小时阅读的仅占15.4%。这样的阅读时间很难满足教师知识更新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老师都很忙,这个我知道,但还得挤出时间来多读些书。”从工作的角度讲,越忙,越要读书。因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广东有一位著名的校长说过一句话:“没有时间锻炼,就一定有时间生病。”这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时间读书,就意味着知识将会逐渐贫乏,教师知识贫乏了就容易落后,教师落后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落后。因此,语文老师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学习。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活常态。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就有责任与书同行。语文尤其如此。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素养问题,而教师的素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阅读与积累。因此,提高阅读积累能力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根本途径。怎样提高阅读积累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最基本的要读好三类书,一是读学科教育理论书,二是读学科教学研究书,三是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艺术等。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深思,持之以恒,就会大有收获。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推动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信息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让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这就说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讲求规范。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语言,教师应以身示范。所谓规范语言,一是读音,要求发音准确,口齿清楚,能讲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表达不能出现病句,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和节奏的抑扬顿挫;三是要尽量做到“书面语言口头化”,即“口说的书面语”,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具有口头语的通俗简明、生动形象,又要具有书面语的精练、严密、条理。这个要求比较高。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她采用以死求活的“笨”办法,把上课的每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再背出来,背出来再口语化。因此,于老师的表达出口成章。其次,注重情感。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学并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老师的语言有了情感,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第三,富有启发性。老师用语言进行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地随着教师的语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悟出道理,掌握规律,从而激发兴趣,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报告中别开生面地把一只公鸡抱上讲台,周围撒些米,强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鸡怎么也不吃。但人一旦放手走开,公鸡便自动贪婪地啄起米来。这种做法对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有些教师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把现成的结论硬“喂”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第四,追求语言艺术。古人云:“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达到“约”、“微”、“罕”的境界,就必须对语言千锤百炼,具有沙里淘金的功夫。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形象、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幽默等特点,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教材钻研能力。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它是教师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如果自己在课前对教材钻研花的功夫较大,对教材钻得深透,课就讲得从容自如,浅显易懂。为什么呢?只有钻得深透,才能讲得浅显。钻研的程度越深,对教材的理解就越透,教学时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如果对教材钻研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教师对教材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教学时必然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时甚至出现尴尬局面。教学的艺术,说到底,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怎样钻研教材呢?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其一,整体把握教材。先通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然后细读教材,把握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要点;再精读教材,分析每篇课文或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就会“胸中有丘壑”。其二,透悟教材。这就要有执著探究的精神。有位老师教《祝福》,在挖掘文章主题时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学生列举了祥林嫂穷的表现——最后沦落为乞丐而死去。老师问:祥林嫂为什么会沦落为乞丐呢?学生说:因为她老了,头发花白了,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老师说: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抵得过一个男人使唤的吗?为什么沦为乞丐了呢?学生说:她受的精神刺激太大了,内心太痛苦了。老师引导:她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说出了她痛苦的原因: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老师诱导说:祥林嫂不但不因为这是迷信而不信,相反她却为之而痛苦,为之摧残了自己的心灵和健康。由此学生明白了祥林嫂之死更深刻的原因:祥林嫂由于对损坏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由此可以说祥林嫂死于愚昧。老师继续引导:祥林嫂仅仅是对鬼神的一种迷信吗?学生讨论后认为不全是。因为阎王要分尸给两个丈夫的说法,前提是女人,包括寡妇,不能第二次嫁人。谁再嫁,谁就忍受残酷的刑罚。然而祥林嫂并未要求再嫁,她倒是拒绝再婚,而且反抗了,她逃出来了。在她被抢去嫁给贺老六时,她反抗得头都碰破了。如果神是公正的,应该追究罪责的不是祥林嫂而是强迫祥林嫂改嫁的人。因此说祥林嫂完全迷信神导致了死亡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祥林嫂之死更为深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封建礼教思想的麻醉逼使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在祥林嫂这样一个受害的弱女子如此可同情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同情,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更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有的是冷漠,甚至是冷嘲。很显然,在这背后有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封建礼教对受害者的麻醉。祥林嫂是悲剧的牺牲品。祥林嫂的悲剧是没有凶手的,她是被一种观念杀死的。正因为这样,鲁迅才弃医从文,把改造国人的灵魂放在第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祥林嫂死因的探讨,由“死于穷困”到“死于愚昧”再到“死于封建礼教对国民的麻醉”,一步一步地深入,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透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