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研究性写作初探

作者:叶宝金




  上课了,一个人正在讲台前激情洋溢地演讲:“……他关心的永远是楚国的安危,人民的冷暖。他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最痛苦的境地,屡遭贬谪而心忧朝政、胸怀天下。他耳边萦绕的尽是百姓的哀号,他心底浮现的不是名山大川、奇花异草,而是虎视眈眈的强秦和危机四伏的国家。最后,他只能空怀一腔热血,用生命来书写自己傲立不屈的灵魂。屈原是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近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吧!”不要以为这是老师在上课,这位神采飞扬的演讲者是我班的一名学生,所进行的仅仅是一堂《走近名人》的研究性写作活动课的一个剪影。课前,我要求大家以学习小组(4人)为单位,收集所选名人的生平事迹、个人简介和主要作品赏析等材料,并写出以“走近名人”为话题的作文,强调作文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近一年来的实验表明:“研究性写作”重视多学科、课内外等方面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等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学生始终处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变得爱学、乐学了,特别是对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影响。
  
  一、研究性写作的背景与任务
  据调查,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应试训练上,忽视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这儿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美国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就倡导学生搞研究性学习,学校常借助某项研究吸引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化名著,学会搜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信息,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教育家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创设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研究性写作实验”,即把学生写作的题材适当放一些到带有研究性质的、书上现有的及创设的综合性学习氛围里,以作文话题或研究课题为载体,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互动,通过话题或课题把学生引向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探究式阅读,学会搜集、小组合作(4人)、质疑、整理、加工信息,学会把阅读、研究和写作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写作的研究性、创造性和学术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激活研究性写作灵感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我们这儿处在城乡结合部,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写作的重要资源。在“我的家乡真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可以尽情玩耍,可以观察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研究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神奇、之美妙!当学生心盈自然之奇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探秘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核心,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式阅读,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和认知水平,激活他们研究性写作灵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写作兴趣。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爱我家”,设计了“我家的一件珍品”研究课题,把活动课题化,以课题研究推动学生作深入采访调查、创造式阅读。我把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学会合作学习。在《我家的一件珍品》这篇命题作文中,学生们大都能写出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的、富有个性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创设学生参与的专题性阅读、研究与写作活动。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开辟研究性写作通道
  1.为学生开辟认知通道。
  研究性写作课有时放在图书馆、阅览室内进行,在那里,学生或读书、或摘录、或查阅、或思考、或写作,既可相互切磋、补充,又能师生共同探讨,轻松、民主、自由。有时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每天晚上,要求学生必看“新闻联播”,让他们时刻把握时代脉搏,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走向,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这些认知通道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2.为学生开辟生活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预备写作,大概要训练一副明澈的眼光。”走出课堂,深入社区,让学生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之中,才会训练出学生的“明澈的眼光”,这也是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带着写作话题或研究课题,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寻访考察名胜古迹,或调查研究农村经济,或规划设计家乡蓝图……往往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发学生们的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于是就有了一篇篇清新秀丽、观点独到的佳作,文中融进了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对风景的描绘,对生活的反思,对历史的震撼……刘国正先生中肯地说:“他们(学生)应有一个时而变换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学生的生活限于学校,过于平淡,难起波澜;走出课堂,开辟生活通道,才海阔天空,素材丰富,叩击心灵,激发兴趣,写出优秀作文来。
  
  四、提供研究性写作指导
  1.注重写作文体的指导。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按照“积累——练笔——修改——达标”的总要求,指导学生写出符合题意、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有独到见解和个性特征的作文来。同时,对具有一定学术气息和文化含量的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演讲稿等文体的写作加强指导,对习作师生共同修改,不断完善提高,直到达标为止。
  2.注重选题的指导。
  研究性写作的选题一般与教学接轨,紧扣学生的学习需求,贴近校园生活,这样会增强学生研究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写作才能的舞台,学生极易产生成就感。我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时,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研究月球的秘密,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选题切口小,综合性、操作性强,便于写作。在以“月球”为话题的作文中,学生们能用如诗的笔来书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用如画的墨来描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3.注重写作的合作。
  除同学间的合作研究外,师生间也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久而久之,便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间、师生间已构建了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新型关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提高写作水平的信心。我与班上几位学生合作研究过《同学上课分心,我们怎么办》《利用优点,克服缺点,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初探》等课题,合作撰写的多篇小论文已获奖或已上报南京市参评。
  4.注重成果的展评。
  研究性写作重在学生阅读、研究、创作的过程。我非常珍视学生每一次研究性写作的成果,通过小论文、调查报告、展板、小报、主题演讲、话题作文等形式及时予以展示,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我还鼓励学生投稿,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始终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一次次拿起创作的笔,一次次享受着成功的愉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研究性写作实验才得以成功。
  总之,研究性写作运用新教材丰富的材料,创设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创造写作空间,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写作感悟,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使语文学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尝试并获得一定成效的做法。当然,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着在新课标指引下,广大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告别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走进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的“百草园”,走好新一轮教学改革之路。
  
  叶宝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王玲